遊客扮“鬼子進村”搶“花姑娘”有何不可?

時間:2011-08-09 15:42   來源:台灣網

  一身侵華日軍的打扮,手握“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還一臉的笑容……這不是在拍電影,而是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一景區重現的“鬼子進村”場景,在這個集體參與的旅遊項目中,遊客有的扮鬼子,有的扮漢奸,還有人扮“花姑娘”。對於該旅遊項目拿國恥來取樂的行為,不少網友非常憤慨。而對於網友的批評,譚家橋鎮政府旅遊辦的負責人則認為,讓遊客了解這段歷史,具有教育意義。(8月3日中國新聞網)

  上個世紀的日軍侵華和抗日戰爭對於中華民族來説,絕對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迄今為止,日軍當年向民國政府投降已經過去了接近66年。非常遺憾的是,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日軍曾經侵華,但對誰是抗日戰爭的主力,甚至日軍最後向誰投降都不知道,很多人是揣著謬誤當真理。

  忘記了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對於日軍侵華,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都應該永志不忘,但是,在不忘國恥的同時,不應該將對當年日軍的仇恨遷怒於今天的日本民眾。否則的話,則會陷入世代仇恨的深淵,而冤冤相報何時才是盡頭?中國如今在經濟上已經趕超日本,成為了第二大經濟體,在這種情況下,面對那段痛苦的歷史,中國人更應該表現出大國民風範。

  在最近這幾十年時間內,中國各級學校所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看似十分成功,實則非常失敗,因為學生們只學會了仇恨,而不懂得寬容,他們的愛國主義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每當中國和外國發生矛盾的時候,這些所謂的愛國者就開始對外國摩拳擦掌。即使是本國的民眾有些舉動讓他們覺得不愛國,他們也會破口大罵甚至是拳腳相加。

  不過,非常諷刺的是,那些所謂的愛國人士最終都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只要一有條件,他們就會移民他國。想當年,在前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的時候,那位向克林頓提出尖銳民族問題的北大女生,剛一走出校門,就嫁給了一位美國佬。還有當年罵韓寒的那些所謂的愛國者,一個個都出國定居,就連寫《中國不高興》一書的作者也紛紛移民到西方國家。可見,那些以愛國來標榜自己的中國人大多是口是心非,他們最不愛國。

  中國的教育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而且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眾所週知,在各個學習階段,不僅是數學題目,就是很多見仁見智的開放式題目,出題者都欽定了所謂的標準答案。這使得中國的學生在想像力和創造力上明顯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在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之後,沒有多少學生能真正懂得怎樣才算真正的愛國,在很多學生看來,只要是假愛國主義之名,即使是胡作非為也無可厚非。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安徽黃山自古以來便天下聞名,今天的黃山市可以説已經成了旅遊勝地,吸引著五湖四海的遊客前往觀光。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90年,順應時勢,黃山市的譚家橋鎮一景區開始開展了紅色旅遊項目,其中就包括“鬼子進村”搶“花姑娘”。不管誰是抗日戰爭的主力,當年的共産黨員畢竟還是打過日本人,所以,“鬼子進村”搶“花姑娘”應該算是和紅色旅遊掛鉤的。

  非常奇怪的是,在看到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後,在網際網路上竟然是罵聲一片,絕大多數網友對這一旅遊項目持反對態度,一些網友稱開發此旅遊項目的單位“真是想錢想瘋了”。這些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中國網民的素質應該説提高了不少,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都有很大的增強。不過,非常令人不解的是,在涉及到民族問題的時候,大多數網民就找不著北,針對黃山的“鬼子進村”事件,大多數網友都在以所謂的愛國標准將其評定為不愛國的舉動。其實,對此事完全可以見仁見智,你可以認為這些扮演鬼子的遊客是崇洋媚外,也可以認為這是在提醒大家勿忘國恥。其實,筆者更寧願相信該項目的目的是後者。

  8月2日上午,記者就此事撥打了譚家橋鎮政府旅遊辦公室的電話。該辦公室一位汪姓主任介紹,網友所説的旅遊項目是經鎮政府同意後由當地一家公司開發的,其初衷是“為了做紅色旅遊,讓年輕人參與該項目,了解這段歷史,教育年輕人”。汪主任介紹,該旅遊項目今年上半年剛啟動,目前正在試營業和升級改造當中。該旅遊項目實際上是遊客表演的娛樂活動,景區有專門的導演,遊客自選角色,有人扮日軍、有人扮漢奸,還有人扮村姑和八路軍,他們將表演一個“日軍進村掃蕩—擄走村姑—八路解救”的過程。

  遊客扮演“鬼子進村”搶“花姑娘”體現了譚家橋鎮決策者的創新精神,非常值得肯定。網友們顯然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得有些神經過敏,這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表現。人生就如一場戲,生旦淨末丑哪一種角色都需要人去扮演,不管是扮演鬼子還是花姑娘,或是扮演土八路,我想,只要內心有一份真誠的愛國之心,就不應該被戴上漢奸或是嘩眾取寵的帽子。(台灣網網友:劉逸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