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的品牌心態何時方休?

時間:2011-07-12 16:43   來源:台灣網

  達芬奇傢具可以説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傢具高端品牌,以價格昂貴著稱。達芬奇銷售人員説是因為他們銷售的傢具是100%義大利生産的“國際超級品牌”,而且原料是沒有污染的“天然的高品質原料”。經檢測,消費者購買的達芬奇傢具甚至被判定為不合格産品。(7月11日《新京報》)

  如達芬奇傢具一樣,以各種方式將自己偽裝成洋品牌的現象在國內並不鮮見。奶粉業有“施恩”,服裝業更是有多得叫不出名字的假洋品牌。諸多相似案例背後的共性就是商家瞅準了國人喜歡洋品牌這一心態。

  洋品牌惹人喜歡,一是基於國人對外國産品品質的信心以及對於本國産品品質的不放心,二是一些消費者的虛榮心理在作祟,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比中國的圓。然而,洋品牌的品質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姑且不論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産品明明是國內生産製造,屬於中國製造的範疇。單就近幾年看來,洋品牌自身也屢屢爆出品質問題,從含蘇丹紅的肯德基到重金屬超標的SK-Ⅱ,以及最近ZARA等服裝的品質不合格,這些被曝光的一切無不告訴我們洋品牌並不是一個神話。

  相反,一些被國人輕視的國産品牌,美特斯邦威等卻較少涉及品質問題。換句話説,在今天,國外名牌已不再是品質和品質的保證。這樣的現狀下,國人仍舊癡迷于洋品牌,除了曾經對洋品牌的消費慣性之餘,多半是“崇洋媚外”的品牌意識所致。

  “崇洋媚外”心態的産生有消費者自身的因素,但更多是畸形的市場環境造就。市場經濟下的消費者有著從眾消費、盲目消費的心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商家往往大張旗鼓恭迎洋品牌進駐,遷走國産品牌,甚至整家商場放眼望去,均是一些挂著英文名的洋品牌。國産品牌即便品質出眾,也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被人為地阻擋在了公平競爭的大門之外,沒有與國際品牌競爭的機會。長此以往,消費者長期無法接觸到國産品牌,也就難怪 “崇洋媚外” 的心態産生了。

  市場經濟的局限需要政府這支“看得見的手”來調節,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和疏通,營造一個洋貨與國貨平等的競爭平臺,接受一視同仁的檢驗,面對公開平等的競爭,這于洋貨于國貨均是益事。如此,國産品牌才會有出路,“崇洋媚外”的心態才會被打破。

  當然,轉變心態並非一朝一夕,也非政府之力即可完成。消費者自身端正心態,國産品牌的生産者改變重生産輕設計、重製造輕品牌的作風也實屬必然。(台灣網網友:姚文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