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所鄉村小學都擁有一座圖書館這不是夢

時間:2011-06-27 15:15   來源:台灣網

  綦江瀛山學校女教師黃靜以“白雲憨師”的網名,在微博上求助:“學校經費有限,教學資源缺乏,山上無書店,大多孩子買不起書,2011年夢想為孩子們建立圖書借閱室……”經過社會各界半個多月的共同努力,昨日孩子們收到了社會各界捐贈的4000多冊愛心圖書以及238個文具盒。(6月26日《重慶晚報》)

  孩子們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圖書,《愛的教育》、《格林童話》、《十萬個為什麼》、《假如給我3天光明》、《中外名人故事》 ……如果沒有鄉村女教師黃靜的微博求助,沒有熱心公益的企業、家長傾囊相助,相信這些生活在山區的孩子是無法讀到這些書的。

  長久以來,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很不平衡。在城裏的學校已經基本都有圖書館的時代,那些身處大山深處鄉村小學的孩子們卻連一本課外書都讀不到。

  2005年的時候,我為導師做助教給本科生上《大學語文》。那時我就發現,與城裏孩子比起來,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閱讀量少得可憐。很多學生整個中學時代讀過的課外書居然僅僅是從老師那裏借閱的《讀者》和《青年文摘》。

  這樣的閱讀量,會對鄉村學生的高考形成很大的掣肘,特別是在目前各名牌大學紛紛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下,鄉村學生由於閱讀面過過窄,競爭中明顯不佔優勢。這樣一來,必然使許多頗具潛質的鄉村精英在高考中敗下陣來,進入不到他們理想的人生狀態。

  除此之外,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高考。讓那些因家境貧寒或者其他原因而放棄學業的孩子們,始終保持從讀書時起就養成的良好閱讀習慣,讓他們即使放棄學業,也仍然能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未來的生活,自我延續終身閱讀、終身教育,這是比升學更加重要的事情,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蘇州大學教授、學者朱永新在《全民閱讀宣言》中曾經説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準。閱讀,讓全民族精神起來!”

  可要延續這種閱讀,首先要有必要的教育投資,學校中起碼要有一座小型的圖書館。這不能指望家庭滿足孩子們的讀書願望。在我國鄉村,許多家庭尚無法讓孩子們吃一頓熱氣騰騰的午餐,遑論從日常生活中拿出錢來讓孩子們讀課外書。這種投入,必須依靠中央或者地方財政撥款。

  其次,這也需要學校老師積極配合。在財政一時尚無法滿足孩子們閱讀的情況下,社會中還有很多熱心公益的人士。但是,在資訊不暢的情況下,倘若學校教師不能像黃靜老師這樣,把自己的困難説出來,相信山外的人們也無法幫助山裏的孩子。

  日前,讓大山裏的孩子們吃到“免費午餐”的活動不就在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下,通過微博如火如荼地進行起來了嗎?不僅吸引了各地方財政關注,更是吸引了諸多熱心人士、網友的關注。但願黃靜老師的微博求助也僅僅是一次在鄉村建立圖書館行動的拋磚引玉,希望從這一塊“磚”引來在全國所有小學都建立圖書館的“玉”。

  在全國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的情況下,在三公消費每年達9000億的情況下,讓每一座鄉村小學都擁有一座圖書館,讓每一個孩子,無論是出生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能在圖書館裏暢讀課外書,這應該不是多麼難以實現的夢想。(台灣網網友:陳小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