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食品安全監督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時間:2011-06-22 14:41   來源:台灣網

  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表示,正在打造一個健康的媒體報道平臺,對極個別的媒體記者建立黑名單,以此打擊其有意誤導人民、傳播一些錯誤資訊的勢頭。毛群安稱有關食品安全的報道影響巨大,給國家的食品工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6月13日中國網)

  衛生部門是不是有權建立媒體記者黑名單,這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值得研究的是衛生部何以偏離主題打起了記者的主意。截至目前,有關食品安全的一系列重大案件,無一不是記者冒著巨大風險予以曝光。以三聚氰胺為例,如果不是有媒體爆料毒奶粉事件,衛生部必定還是高枕無憂,而不可能發佈消息稱,高度懷疑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拿著人民的俸祿做不好事,成了任由穿越的“篩子”,這已然嚴重失職,如果再對幫自己忙的記者反目成仇,那就真是“七斤麵粉調三斤漿糊——糊裏糊塗”了。

  説到麵粉,自然而然想到增白劑。去年12月15日,衛生部監督局就是否禁用麵粉增白劑公開徵求意見,計劃設立一年過渡期。在增白劑有害無益已成共識的情況下,如此政策取向引來眾多質疑。今年3月,衛生部要求從5月1日起禁用麵粉增白劑,同時允許已經增白的麵粉在質保期內銷售。看得出他們心中始終放不下的,就是“禁白”對相關企業的影響,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反倒居於附屬地位。本次毛群安再次強調,食品安全報道給食品工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可以説是一以貫之的姿態。食品安全大於天,爭分奪秒零容忍,這在有良知的食品人士那裏尚且不言而喻,衛生部的態度委實不是很容易求解。

  為什麼要本末倒置把GDP淩駕於健康之上,寧肯打造一個“健康”的媒體報道平臺,也不樂意媒體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從而為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掃清障礙?從人之常情出發,或許有如下三個原因。一是社會上食品毒素吃得多了,患者數量就會猛增,而且有毒食品發作通常會有潛伏期,這就便於可持續地保障衛生系統的“飯碗”。二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排除有些企業或者協會實施了某種公關動作。三是有記者捅破了食品安全監管現狀的“窗戶紙”,因而惹惱了相關部門和人士。上述猜測當然未必成立,但是毛群安並不明示 “有意誤導人民”的媒體記者,又怎麼好意思不讓人發揮一下想像力呢?

  應當承認,在揭露食品安全真相、促進食品安全進步方面,媒體記者履行了“鐵肩擔道義”的光榮使命;但是鋻於食品量大面廣,曝光需要專業素養和非凡膽識,事實上這方面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作為食品安全的法定主管者,理應為媒體記者加油鼓勁,促成更加有利的輿論底氣,如果反倒以“黑名單”進行恐嚇,則媒體記者受壓事小,侵害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于隱蔽狀態,可就是形同草菅人命的驚天大事了。

  在近年來爆發的一系列食品事件中,相關部門主動作為罕見,事後敷衍成為常態,當下最急需的是深刻檢討和反思,進而優化監管機制,加大查處的深廣度,視媒體記者的有效監督為“左膀右臂”。不希望食品安全主管部門成為食品安全的攔路虎,期待他們把那些監管不力、包庇縱容、以罰代管、最終讓消費者埋單的監督官員列入黑名單。(台灣網網友:林榮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