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名人數銳減30多萬值得國民警惕

時間:2011-06-01 15:51   來源:台灣網

  在現有環境下,高考是中國很多學生的不二選擇,是其人生必經之“獨木橋”。擠過了,那就是皆大歡喜,而一旦被擠下“獨木橋”,則可能遺憾終生。於是乎,自從“十年浩劫”後恢復高考,多年來全國無數學生競相參與其中,且通過此“獨木橋”者幾乎年年遞增。

  但是,據2011年5月31日《法制晚報》消息,距離高考只有幾天了,雖然教育部還未公佈2011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的最終數字,但法晚記者根據各地公佈的2011年高考報名人數統計發現,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預計將在920萬人左右,較2010年的957萬人銳減30多萬人。根據《法制晚報》記者統計,北京、上海、河南等18個省份的報名人數較2010年下降,其中,河南報考人數減少最多,比2010年減少了近10萬人。而在這18個省份中,包括北京在內的13個省份的高考報名人數,已經連續3年下降,北京則連續5年下降。專家表示,適齡人口下降是主因,另外,高中應屆畢業生中的棄考人數走高也是重要原因。

  其實,高考報名人數的銳減,還有以下兩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其一、部分適齡孩子因家庭無力繼續支援而被迫放棄學業和高考。

  雖然當下中國已經邁進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但在國內某些地區、某些階層中出現了不可小視的返貧現象,而有的地方或者一些群體一直未能脫貧,即為數不少的家庭實在無力供給適齡孩子上大學,故而這部分適齡孩子索性放棄參加高考,甚至當初連中學的大門都沒去摸。儘管其內心也渴望上大學深造,而家人也希望其通過高考以光宗耀祖。

  其二、新一輪的“讀書無用論”再次泛起。

  由於歷史因素的誤導,以及對現實就業壓力等缺乏全面而比較深刻的認識,部分孩子有意無意地支援“讀書無用論”。尤其在一些經濟落後地區,這樣的孩子為數不少。

  當然,在所有的原因之中,適齡人口下降才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但可悲的是,至今某些所謂的專家還是高歌導致中國人口結構出現重大問題的一些思潮,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有關決策,並造成了億萬民眾的誤解。

  其實,高考報名人數銳減,所反映出來的一些諸如適齡人口下降等社會深層次的問題和事實,早被有識之士談到了。譬如,“民工荒”時就有專家已經闡述了一個事實:年輕勞動力減少。

  另據2011年6月1日《齊魯晚報》報道,隨著徵兵形勢的發展,徵兵難度不斷增加,為了激發適齡青年入伍的積極性,山東省將提高優待補助標準。此外,還將加大退役士兵的安置力度。退役大學生士兵,服現役期將被視為基層工作經歷,黨政機關考錄公務員時,要進一步擴大招考錄用的比例。而退役士兵報考政法幹警培養體制改革基層政法機關公務員時,教育考試成績筆試成績總分加10分。對於返鄉務農的退役士兵,將鼓勵他們通過法定程式積極參與村居“兩委”班子的選舉。在完善激勵措施的同時,山東省還將加大處罰逃避兵役的力度。凡不按照規定進行兵役登記的適齡青年或不參加應徵的預徵對象,將依照《兵役法》《公務員法》等法律法規,取消其公務員報考資格。

  因何如此呢?其實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軍區原司令員談文虎少將早就給出了答案:第一,人口出生基數降低。90年代以來,山東省嚴格執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每年人口出生率按照25%到30%幅度下降。從九十年代至今近二十年時間,正好這一代的青年成為適齡入伍青年,因此,適齡青年人數減少,報名參軍的人數基數相應減少。

  而據2010年12月3日《經濟觀察報》刊發的著名學者易富賢署名文章顯示:計劃生育又導致年輕勞動力減少,但是有20多年的滯後性。2003年中國20-39歲勞動力開始負增長,也開始出現民工荒。但是由於198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 (1960年代出生高峰人口的孩子)進入勞動年齡,企業最需要的19-22歲人口反而在增加,因此當時的民工荒並不嚴重。2008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向中國進口減少,“用工荒”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勞動力過剩。但是19-22歲勞動力在2009年達到1億的頂峰之後開始快速減少,到2018年只剩下5000多萬,也就是説最有活力的勞動力在9年之內下降一半,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個年齡勞動力的減少導致2010年全國範圍的用工荒,並且將越演越烈。

  久而久之,于家庭、于社會、于中華民族而言,這是何等的可怕呢?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高考報名人數銳減這一信號的釋放,其實與徵兵難等信號的釋放一樣,都反映了中國人口結構、年輕勞動力減少等方面出現了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值得國家有關部門和中國億萬民眾警惕。(台灣網網友:羅豎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