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食品安全,中國一直在行動

時間:2011-06-01 15:40   來源:台灣網

  為了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這一目標,近段時間以來,各地各部門的密切行動加強食品安全整治力度,一場食品安全保衛戰全面打響。(5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

  食品安全是一個上至國家、下至平民百姓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全面打響食品安全保衛戰,令人倍受鼓舞。因為食品及其安全性不僅直接關乎我國國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間接影響到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近讀新聞,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關我國如何加強和確保食品安全的報道。參考《食品安全》等資料以及相關新聞,筆者認為:自2001年已降,我國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已逐漸完善,基本上形成了以“法律體系、監管體系、資訊教育交流和培訓體系”等為核心的國家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架構;我國食品安全的控制面也擴大到了食品生産、加工、流通、消費的全過程。   查閱相關資料,筆者發現,為確保食品安全以及百姓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國一直在行動。

  其一,在完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方面,我國一直在行動。09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從此步入法制化的軌道。以《食品安全法》為核心,我國形成了一系列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部門及地方性的規章和條例。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將生産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處罰起刑點從“拘役”提高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單獨列明食品安全監督瀆職犯罪,並規定了比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更重的法定刑,將最高法定刑從7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0年。

  其二,在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方面,我國一直在行動。為集中、統一監管食品安全工作,10年2月我國設立了一個專門的食品安全機構——國務院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它集中、統一管理和協調我國的食品安全工作,並對所有食品安全事務負責。

  近些年來,面對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國務院食安委的統一協調部署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各自管轄領域內出招,形成了強大合力。與此同時,各地也採取一系列針對性舉措,為百姓的食品安全“補天”。據近日的《中國青年報》和《新華每日電訊》,我們看看各地如何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

  蘇州:全方位構築食品安全監管防線;

  成都:多部門各司其職保障食品;

  寧波:建“路線圖”,源頭保食品安全;

  長沙:“大食品安監”打破“九龍治水”困局;

  蘇州:變“點監管”為“閉環”無縫的鏈監管

  其三,在完善食品安全資訊、教育、交流和培訓體系方面,我國一直在行動。資訊、教育、交流和培訓在食品安全控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而我國高度重視。據 5月9日《新京報》,國務院食安辦為深入開展面向全社會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該辦近日印發《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要求各有關方面通過廣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進一步強化食品生産經營者的誠信守法經營意識和品質安全管理水準,提高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和預防應對風險的能力,增強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執法能力,營造人人關心、人人維護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

  與此同時,在鼓勵支援輿論監督和社會參與方面,我國也一直在行動。大部分問題食品正因為有了網友和民眾的質疑、舉報與投訴而得到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如引爆“瘦肉精”、“染色饅頭”等定時炸彈的,幾乎都是媒體,媒體的持續關注與曝光,最後促使問題企業得到查處,相關犯罪嫌疑人受嚴懲。然而,也有少數國內外國媒體在評價我國的食品安全時未免誇大其詞、以偏概全。針對這種情況,近日的新華時評呼籲“食品安全問題報道更要注意實事求是”。文章要求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應該恪守客觀、準確的原則。

  縱覽新聞,可知一系列“中國一直在行動”充分彰顯了我國在加強和確保食品安全方面的決心和努力。但我國食品生産量、消耗量巨大,食品生産經營企業眾多,外加我國國情;所以我們必須客觀、科學、辯證的看待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確保食品安全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努力,而且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唯有通過政府、守法食品企業以及公眾、媒體的聯動和共同努力,才能解決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此外,食品安全是食品企業、監管部門、公眾和媒體的一項共同責任,各方面應承擔各自相應的職責,而不是相互指責與推卸責任。確保食品安全依然任重而道遠,切盼當局與國人“一直在行動”。(台灣網網友:儲鵬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