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交流架起兩岸心連心、手牽手的橋梁

時間:2011-05-11 14:23   來源:台灣網

  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8日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論壇共達成19項共同建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論壇首次將青年交流納入主議題,足以體現兩岸對文教交流的重視。誠如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論壇上致辭時所説:“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一直在兩岸的交流與合作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兩岸的發展有兩座橋梁,第一座橋梁是經濟的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第二座橋梁是文化的交流,這兩座橋梁都非常的重要,經濟的合作就像手搭手、手攜手,我們要越來越緊密,而文化交流是心連心,血濃于水。”吳伯雄一語道出了兩岸民眾的心聲和期盼,也道出了當前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是強化根緣的手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

  

  賈慶林在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講話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經濟利益,而且要加強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增強休戚與共的中華民族認同。要不失時機地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機制化的合作格局,進一步密切兩岸民眾感情。”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之所繫、脈之所維,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兩岸共同擁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陸與臺灣同文同根,有著不可分割的史緣、地緣、血緣關係,這是不爭的實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兩岸民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兩岸經濟合作更加緊密,如同手攜手。

  

  在兩岸經濟大交流大合作的前提下,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成為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重要議題之一被提上兩岸交流的日程,這也充分説明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是進一步強化民眾對兩岸同文同祖同源同根認同的有效手段,進而增強兩岸民眾的根緣意識。通過廣泛推進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提升民眾對中華文化感知,真正地實現兩岸民眾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

   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民心相連的平臺

  近年來,兩岸文教交流合作雖然做了一些工作,開展了一些活動,但與兩岸經濟合作步入常態化和機制化相比,文教交流合作相對來説有些滯後。

  

  本次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把文教交流合作作為議題之一,足以説明文教交流合作引起兩岸共同關注,有著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兩岸文教交流合作這個平臺的搭建將為兩岸民眾更好地了解對方、了解歷史、了解自己創造條件,為臺灣民眾就根在何處、來自何方解疑釋惑,真正對歷史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和解讀,破解多年的誤解。

  

  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將使兩岸民眾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在這種認同下,兩岸民眾的心就會連的更緊,親情就會更濃。“中原文化寶島行”、東北二人轉赴臺演出、安徽省“銘傳親緣寶島行”、宋祖英小巨蛋精彩演出等等,這些文教交流活動的開展,使臺灣民眾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強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增進了交流,也拉近了兩岸的距離。

  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消除誤解的良藥

  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促進了兩岸經濟的發展,為兩岸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但經濟的向好發展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眾在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和誤解。兩岸隔絕了半個多世紀,當前兩岸民眾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實。針對這一客觀現實,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將是今後兩岸交流的主攻方向,刻不容緩,肩負著以文化之的重要使命,逐步形成兩岸經濟交流與文化交流同步展開的局面,堅持“兩條腿”走路。

  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它是消除兩岸民眾思想認識存在分歧與隔閡,破解民眾認識誤解的良藥。因此,對於同為一家人的兩岸同胞需要通過文教交流合作來化解不解,來理清兩岸歷史的淵源。

  青年是兩岸的未來。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對青年的影響很大。賈慶林在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講話指出:“青年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應當走在兩岸交流合作的前列,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生力量。”青年是兩岸的希望,加大兩岸青年的交流,切實增強兩岸青年對兩岸同文同根同源的認同至關重要,將為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帶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台灣網網友:劉雋)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