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檢查不應有“雙重”標準

時間:2011-04-26 14:36   來源:台灣網

  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8%,內銷食品合格率在90%左右;食品安全事件頻出暴露食品標準滯後等問題。一邊是國外認為存在安全隱患,另一邊是有關部門回應未超國家標準,新近發生的“雀巢嬰幼兒米粉事件”,再次引發消費者對食品的海內外“雙重”標準的困惑。類似食品標準“內外有別”的現象並不少見。對此,專家認為,我國食品標準要向國際標準看齊,“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從嚴”。《人民網》4月20日

  過去三氯氰胺的陰魂一度沒有散去,如今雙匯“瘦肉精”還懸在天上,“染色饅頭”鬧得沸沸颺颺。然而,揪出的食品安全檢查有“兩重”標準,無疑再次給社會丟下重磅炸彈,炸開了鍋。廠家銷售食品的安全檢查有兩重標準,在敏感的時期暴露出一些食品企業本來的面目,對食品企業為了利潤而鋌而走險暴露無遺,恰恰印證食品工人不敢吃自己生廠的産品的“雷”語。

  按理講,無論食品是銷到國外還是在國內銷售,都應該得到同樣食品安全檢查的待遇。而現實卻是,銷到國外的食品檢查嚴度明顯比銷到國內的高,這是由於地域人民地位的高低不同造成,還是監察部門故意而為之?抑或國內的檢查機制所規定?這鮮例活生生的告訴我們,最近接連發生出的食品安全問題並非偶然,而是必然,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得到問責的肇事企業並不能讓其他企業借鑒、行為有所收斂,而是會變本加厲。

  從“兩重”標準中,可以看到幾點,一是,出口和內銷的食品合格率不同,可以看出國內監督機制滯後和監督部門力度的雙雙乏力,以致有“雙重”標準的脫穎而出;二是,以監督更嚴的食品銷到國外市場,差的留在國內,赤裸裸反映國外對食品安全檢查把關嚴、要求高,與國內的監督標準有天壤之別;再就是,“雙重”標準的毒瘤已危害社會大眾,其危害之大、範圍之廣已不是新聞,鬧得如今人心惶惶。

  過去,我們都在謾罵食品企業缺少商業操守、道德,監督部門的監督乏力。如今“雙重”標準的暴露,更多放映食品監督機制的滯後和監督的各種法律法規的不成熟、不完善。恰恰是危害群眾的背後推手、罪魁禍首,是不良食品企業的保護傘,以致低等國貨留在國內,外國的下等貨也是蜂擁而至,國內超市架上盈滿低等貨、垃圾貨。

  “雙重”標準的橫空出世,背後要追究的不僅有不良商家,監督部門的職責、監督力,還有檢查機制的滯後所致。當然要根除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根除沉疴顯然難以表達,而且一蹴而就的事情,是社會和國家兜底的責任,是個大環境。如果根除“雙重”標準無以行動,為其買單的豈不是群眾?(台灣網友:林耀琳)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