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心理是食品安全事件爆發的導火線

時間:2011-04-15 15:56   來源:台灣網

  “用色素化粧的饅頭,居然能夠堂而皇之擺上大超市的貨架”,健美’豬肉、‘回爐’板鴨、‘染色’饅頭,還有多少問題食品隱藏在我們身邊”……上海多家超市銷售違法使用色素的饅頭産品被媒體曝光後,迅速引起公眾的質疑。食品安全領域為何頻頻拉響警報,企業的道德底線和政府的監管力度都成為拷問的對象。(新華網4月14日)

  當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從新聞變成了“舊聞”,我們一直在從制度上尋找原因,譴責當事人的道德缺失和違規違法。的確,食品安全事件的層出不窮與違法違規成本過低不無關係。儘管《食品安全法》早已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但並未阻擋其後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的爆發,由此不免使人對其實際威力産生質疑。但是我們能否轉變角度思索一下,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是否可以從自身上尋找原因,反思問題,解決問題?

  因為消費者追求水果蔬菜的美觀,果農不得不噴灑農藥來殺蟲,從而出現水果農藥殘留;因為市民過度喜愛瘦肉,養殖人不得不迎合市場需求而注入瘦肉精,從而出現了可怕的健美豬;因為消費者嗜好生猛海鮮,養殖人員想方設法給龍蝦喂避孕藥,用激素來刺激其發育,阻止其正常産卵,從而出現了避孕藥海鮮的奇聞。

  可以説,消費者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可能是受害者,是被不法商人的違規違法行為所害,值得同情,而商人缺德可恨、立法部門法律不健全、主管部門監管整治力度,都是原因。但有沒有細想一下,消費者在這其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僅僅是受害者?不,是幫兇。

  正因為大眾消費心理驅使了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民眾越來越對食品挑剔,口味離奇、吃法古怪,嚴重違背了自然規律。商人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當然會順應消費者的口味而採用極端手段改造食物。對食品加色以提高賣相,改變植物生長環境,用化學的手段改變動物的生理特徵。如果我們用正常的消費心理去消費,對還原食品的原本特質,怎會催生如此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消費心理是食品安全事件爆發的原罪。因此,正是因為消費者的盲從的消費心理和缺乏科學的生活常識,助紂為虐,間接受充當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幫兇。而市場經濟的利益驅使,商家鋌而走險,運用對身體有害的各種化學物品攙和到原本綠色健康的食物中來,從視覺上確實更加美觀,但對人身安全而言是百害無一利。

  總之,食品安全是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們呼籲政府要更強大的決心、更嚴格的制度、更強力的手段加強食品安全生産工作,社會要以更健全的監督、更完善的管理來確保每一種食品都讓人放心、讓人踏實。但是我們也應該從自己立場出發,改變不科學的消費觀念,調整不合理的消費心理,多方面入手來杜絕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確保自己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台灣網網友:夏金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