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開始,宜川縣宜川中學高二年級組在教師中開展了一項評選活動,這項在教師看來是在評選“最差教師”的活動,使該校高二年級組的60名教師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學校卻認為是為了找出教學實力弱的教師,幫其提高教學能力。(12月6日《華商報》)
習慣了“優秀教師”、“最佳教師”等的評選,突然來一個“最差教師”的評選,創意之處還真是新鮮。不過,這樣的“最差教師”評選真要實施起來,評選的過程會發生什麼?被評上的教師心裏會怎麼想?這就讓人有些憂心忡忡了。
一來,“最差教師”的評選,無論如何也不會受到教師們的青睞,畢竟有誰會樂意成為墊底之人呢?面子挂不住不説,説不定考慮到績效考核、獎金評定什麼的都會因此受到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就更受影響了!試想,如此情況下,如何不成為“最差教師”將成為教師一時最關心的問題,為迎接“評選”,各類“戰術”將層出不窮,名號推卻之爭席捲校園,學校將會是怎樣的一個氛圍麼?
二來,假使評出了“最差教師”,其真正激勵效果又有多少?未免讓人深感擔憂。對於“最差教師”,真能奮發圖強,決心改進嗎?或許老師心理素質不好,本身教學壓力之外又被“最差教師”給深深壓著,産生心理問題也不無可能,這樣一來,還有什麼進步可言。另一方面,或許這樣還會增加教師的流動性,既然用心用力還不討好,那還不如撒手不幹,與其這樣被人恥笑,還不如另謀新主。
“將教學能力較弱的老師找出來,然後有針對性地對其指導,最終還是想促進這些老師改進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能力。”其實,學校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在筆者看來,此所以産生爭議,還源於方法不當,決策失誤。本身就是涉及到個人尊嚴和面子問題的反向評選,怎能如此興師動眾,大肆宣傳,讓世人皆知呢?
筆者認為,如此評選活動可以搞,也應當提倡搞,它終究還是能夠幫助一些教學不夠好的教師的,但這樣的評選活動必須是內部謹慎行事,不能興師動眾,被冠上“最差教師”的名號。比如説可以是內部評教,逆向評選,可以通過“最佳教師”的評選讓人來間接了解到教學做的不夠好的人,再對這些發現的教學有欠缺的老師進行單獨輔導教育,確保改進,這樣的效果豈不是更好?(台灣網網友:何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