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請不要再次成為傳説

時間:2010-12-03 14:44   來源:台灣網

  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將逐步減少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計劃到“十二五”末,把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減至30%以下,達到國際水準。(11月30日《京華時報》)

  儘管醫改一直以來未從根本上改變公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但老百姓卻從未對此放棄關注,衛生部副部長張茅的承諾又一次引發了公眾對醫改的圍觀。當然,不可否認,公眾對此持有的懷疑態度明顯勝於相信,原因在於在國家收入分配上,醫療和教育所佔比例最少。比如,早在幾年前中央就已經決定教育投資要佔國民收入的4%,但這一目標已經延遲到了2020年。同樣,在醫改這一塊,公眾同樣疑問,國民收入的分配醫療究竟能佔幾成?

  其實早在“第5屆21世紀中美醫學論壇”衛生部部長陳竺就説:要給所有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基礎醫療體系,這個體系需要覆蓋不僅僅是城市,而且是農村,包括所有的中國居民,給他們提供基本的基礎醫療。”這是當時陳竺部長的承諾,然而彼時已過,公眾是否已經不再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而煩惱?顯然不是。而且隨著改革的深入,舊的問題沒有得到充分解決,新的問題又顯現出來。譬如醫院的腐敗問題,醫生收紅包、醫院購進藥品收回扣、開昂貴的藥品……

  此時,醫改已經陷入了另一個漩渦當中——改革進度十分緩慢,而新問題又不斷出現,改革的步伐比異化的速度要慢上很多。前段時間,杭州中級法院刑事法庭審理了今年6月杭州最大制售假藥案主角,47歲的丁佳逸,檢察官指控他和3名同夥涉嫌非法經營罪,且涉案金額超3000多萬元。但在法庭之上丁佳逸卻辯稱自己是賣假藥救人。在丁看來自己的初衷不是販賣假藥,而是為了幫助那些買不起高價進口藥卻又身患重症之人。邏輯雖然荒誕,但反映出一個事實——整個醫療系統的不完善,醫藥開發、生産、銷售違背市場規律的原則,無法該公眾提供最有保障的醫療服務的尷尬境遇。
  
  當然醫改中最大的成就得歸功於“神木模式”。陜西神木一個小縣城因醫改而被世人所關注,據説當地政府只拿出3個多億就解決縣裏大部分老百姓的看病問題,一時成為輿論關注的對象。然而好事不長,之後有消息傳出當地縣委書記因為醫改而被貶職。這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當地被世人關注而犯了官場忌諱,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神木醫改本身帶給官方極大的危機感。所以很多時候雖然輿論對於醫改抱有強烈的呼籲,相關部門雖然也在強調,但改革更多是權力部門私下改革,並沒有放到臺面上,沒有將之置於陽光之下。

  這也是當下改革難以見效的重要原因:沒有陽關意味著閉門造車,同時也讓污穢之物有機可乘。譬如,醫改資金的運用。很多時候,中央轉移支付資金會在中途遇見截流情況,最終落到實處的錢與整個支出額不相匹配。醫改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醫改金額更多補貼了醫藥系統內部,哪個公立醫院需要先進設備就從中拿出一筆錢,哪個醫院需要堵漏洞也可用這些錢。相反,一些私立醫院卻為此既要承擔投資費用,又要承擔行政成本,致使私立醫院寸步難行,市場化成為了空話。

  “十二五”提出把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減至30%以下,這是個令人期待的承諾,同時卻又讓人懷疑——五年之後會不會又一次成為傳説?(網友:戈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