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當代詩歌藝術主旋律的思考
沒有時代的主旋律,詩歌就沒有意義。白居易説:文章合時而著。詩歌亦是如此。説起詩歌,我既覺得慶倖,也覺得悲哀。慶倖的是詩歌是中華文化的藝術豐碑,歷史上曾經出現的詩歌繁榮高潮一浪接一浪;悲哀的是當下社會的“詩歌冷”,詩人似乎成為了文人世界的“冷門”角色,詩歌創作和研究也似乎跌進了“冰窖”。可以説,詩歌藝術代表著中華文學的最高成就,從《詩經》到《離騷》,再到《唐詩三百首》,再到今天,詩歌一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奇葩,歷史上涌現的無數詩人和無數詩篇,成了我們今天自豪的文化資本。詩歌在五千年文明史上譜寫出一篇篇輝煌華章,是那樣璀璨奪目,是那樣絢麗多彩,是那樣彰顯風流。江山多嬌,無數英雄競折腰;山河如畫,代有才人領風騷。我們不得不為中國歷史上的詩歌成就感到驕傲和幸運,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古老的詩歌王國。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文學要不斷適應人們的閱讀口味,隨著生活的壓力增大和步伐加快,社會的浮躁和臃腫,價值觀的氾濫,人們逐漸愛上了快餐文學和網路文學,這既可以説是好事,也可以説是一種悲哀,想想那些傳統詩人,他們秉著詩人的清高和傲慢,他們懷抱詩人的理想和偏見,他們高亢在社會的角落,他們沉默在時代的邊緣,他們又將何去何存?
難道詩歌的興起要靠權力、金錢和刻意標新立異嗎?至少我不贊同。詩歌應該回歸到詩歌,讓詩歌文本説話,讓詩歌藝術説話。從雪馬體PK羊羔體,我們再次窺探當代中國詩歌藝術的主旋律問題,是應該慎之又慎的。至少,我們要知道詩歌的靈魂到底是什麼,詩歌的尊嚴到底在哪。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那最美麗、最璀璨的當之無愧是詩歌,其中愛國詩歌始終傳達著中華民族的獨特心音,民族之魂的精神傳承,詩歌的魅力和作用是巨大的。
雪馬和車延高,可謂是2010年詩壇的風雲人物,這也是當代中國詩歌的兩種聲音,那麼,誰的作品能夠代表當代中國詩歌的主旋律,我把觀點呈現在這裡,讓各位看官細細來掂量,讓文化歷史慢慢來評價! (台灣網網友:何漂)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