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偷菜遊戲背後的惰政心理

時間:2010-10-20 16:46   來源:台灣網

  “文化部稱,互動‘偷菜’遊戲屬於簡單機械操作,無益於啟迪思維和開發智力,或被取消!”這兩天,網上流傳的這則消息讓大批“偷菜”愛好者感到不安。昨天記者從文化部門了解到,省文化廳並未收到有關取消“偷菜”遊戲的通知。業內人士也分析,強制取消“偷菜”的可能性不大,但一些整改措施已悄然進行。(10月19日華南網)

  去年,一款名叫“偷菜”的遊戲席捲全國,無論老少,也無論白日黑夜,人們沉浸在其中不亦樂乎。一段時間裏,青少年因日夜沉迷“偷菜”、“種菜”荒廢學業,老年人因為半夜“偷菜”導致身體健康受損,上班一族忘乎所以的“種菜”“偷菜”,國人開始對“偷菜”遊戲頗有微詞。

  為此,文化部特意下發通知,為了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凈化可能存在的不良文化,“偷菜”遊戲改名為“摘菜”。儘管名聲有所變化,但是,仍無法阻止日益增多的“偷菜”大軍,人們開始呼籲避免網癮。

  或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偷菜”遊戲再次受到文化部的關注,既然改名無法解決實質問題,不妨一禁了之。於是,由某些官員拍腦袋決定的取消偷菜遊戲便從媒體傳遞出來。自然,這種“頭痛醫腳”的滑稽做法迅速引起了輿論的譁然。

  不可否認,“偷菜”遊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誘惑力,在它的作用下,不少人癡迷于其中,尤其是青少年。但是,在遊戲類型越來越多的今天,即使取消“偷菜”遊戲,也難免人們陷入進另一款遊戲之中。我們應該知道,傳奇、盛大、私服、魔獸等遊戲都擁有較大玩家群。據湖南春雷教育學校統計,在該校,約九成網癮少年都曾分別接觸過這幾款遊戲,“偷菜”遊戲只是其中之一。這些遊戲設計複雜且具有誘惑力,讓他們往往欲罷不能。

  對於網癮形成的原因,湖南春雷教育學校校長、資深青少年教育專家胡奇輝表示,網癮問題反映了社會大眾的休閒娛樂方式貧乏。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由於壓力太大,人們找不到更加適合自己的休閒方式,遊戲因為具有趣味性進而充當了消遣的最佳工具。

  “偷菜”遊戲加盟遊戲家族伊始,便已註定了它所承擔的功能——大眾娛樂消遣方式。遊戲本身無罪,其所産生的負面效應,大都係人們在行為失控下所致。取消“偷菜”遊戲只是一種避開主要矛盾,打擊次要矛盾的荒謬做法。筆者認為,只有對大眾娛樂休閒方式進行引導,紓解大眾心理壓力,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從這個層面來説,取消“偷菜”遊戲背後無疑是一種惰政心理,他們試圖通過對“偷菜”遊戲實行“一刀切”的方式解決所有矛盾,事實上,這是最無力的做法。(台灣網網友:偉民)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