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男子救人“拍照自保”看社會道德尷尬之局

時間:2010-09-10 15:00   來源:台灣網

  前天中午,在泰興宣堡鎮一個三岔路口,一輛貨車撞翻一輛電動三輪車,一名老婦受傷倒地,正當肇事貨車司機和圍觀群眾都不知所措時,當地一名李先生開車正好途經此地,用手機對現場簡單拍照後,便和貨車司機一起將老人抱上自己的車急送醫院搶救。(廣西新聞網 9月6日)

  三岔路口發生了車禍,經過的群眾不是立即救人,也不是棄之不管,而是經過簡單拍照,“立此存照”後再對傷者進行救助。此舉即避免了“助人惹禍”的悲劇的發生,也成就了救助傷者之道德大義,狡黠之態不言自明。但是,在這麼一齣貌似以喜樂收場的短劇背後,是社會道德之殤。

  資訊傳播日益便捷,許多原本會躺在交通管理部門檔案室裏的交通事件被搬上了網際網路,與此同時,因救助車禍傷者而“惹禍上身”的案例也層出不窮。甚至就是老人在街頭摔倒,圍觀者“不敢扶”的事件也在密集出現。有了李先生這麼一個明智而實用的操作,“不敢扶”、“不敢救”事件似乎就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法。但是,此事件背後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看點,在“立此存照”式“明智”背後,正好是社會道德的尷尬,乃至於殤痛。

  試想一下,如果當事人沒有帶手機怎麼辦?或者手機沒有拍照功能怎麼辦?看著有人車禍受傷是不是就該倉皇走開,或者佯裝不見?從本新聞中可以看到,傷者所處的車禍現場還不是很“混亂”。試想,如果車禍現場比較“混亂”,傷者傷得很嚴重,“立此存照”的這麼一個過程,是不是就將耽誤掉一部分寶貴的救助時間,甚至有可能使救人者放棄義舉呢?

  “男子營救車禍傷者前為防被敲詐留一手”,看似已經在躲避禍患和成就道德大義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拍照自保也為道德找到了一個立身之點,社會道德的無風險化實施也有了一個新解,其實不然,“立此存照”式救人恰恰是道德之殤,“留一手”的明智解不開躲避禍患的道德難題。

  真正的“大義”往往需要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暇他顧的第一反應中作出,真正的社會道德也需要深厚的、強勁的文化底蘊來宣傳、來促生。“立此存照”式明智讓我們看到社會道德的極大進步,也看到了其漫漫之路。(台灣網網友:郭楊陽)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