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墓之爭,金錢作怪!

時間:2010-08-24 14:18   來源:台灣網

  最近,關於河南安陽“曹操墓”是真是假的爭論,真可謂群情激奮、熱火朝天、精彩紛呈。“挺曹派”和“倒曹派”劍拔弩張,互不相讓,而且各派都有重量級的專家學者助陣。這讓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看得眼花繚亂,如墜萬里雲霧,不知相信誰才好。筆者不是文物專家,對文物也一無所知,所以在此,我也不打算介入他們的爭論,以免貽笑大方之家。我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説説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首先簡述一下這事來由。這事呢,簡單地説就是:1998年,安陽的一個農民挖到了一塊叫《魯潛墓誌》的墓誌銘,上邊有這樣的一些文字:趙建武十一年,大歳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仆卿駙馬都尉,勃海趙安縣,魯潛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歩。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歩。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歩。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歩。上黨解建。字子奉。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大夥可千萬千萬要仔細研讀這個墓誌銘呀,裏邊可有很大的玄機呢。仔細看,這墓誌銘的主人不是曹操,是一個叫“魯潛”的——至於魯潛是何方神聖,咱現在不去管他——而玄機就在於,它指出,魯潛的墓具體在哪個哪個地方,然後呢,這個墓啊,離曹操的墓有多遠多遠。換句話就是説,你曹操的墓在那裏,而我魯潛的墓在這裡。大夥看到這肯定“哈哈”大笑了。這哥們也太直白了吧,寫自己的墓誌,幹嘛非得和曹操聯繫在一起啊。哈哈。

  不過,也許我們普通人可以對這個墓誌銘一笑了之,但是,對於一些“學富五車”的考古專家、文物專家來説,他們可不能這麼輕易地一笑而過。考古有一條秘訣,就是絕不放過任何的蛛絲馬跡。放過了,有可能整個歷史真相就被埋沒了。他們可這麼認為,這可是一個重大的歷史發現啊,運用逆向思維,不就可以順藤摸瓜地找出曹操墓了嗎?不就可以解開差不多兩千年來的千古之謎?

  機會終於來了——目前尚未知道這機會是創造出來的,還是自然發生的。2007年12月,“曹操墓”被人盜了,隨後警方把盜墓團夥抓獲,並從他們手中繳獲一塊重達兩三百斤的“畫像石”石牌(這是“挺曹派”的重要證據之一)。2008年9月,此墓再次被盜,盜墓團夥也被抓,同時繳獲的有寫有“魏武王”字樣的石牌(這也是“挺曹派”的重要證據之一)。同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開始對該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結果呢,從墓中挖出了包括“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石牌在內的很多文物。

  於是,相關方面組織專家考古鑒定,最後召開新聞發佈會,對外界正式宣稱:此乃曹孟德之墓也(正版的)。但是,對於這個結論,“倒曹派”可不認可。他們指出,那個宣稱曹操的墓離魯潛的墓有多遠的《魯潛墓誌》,根本就是假的,不足為信。而“魏武王”的稱謂,在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當時的人們不可能稱曹操為魏武王。至於那個“畫像石”,明顯是用電鋸銼的……凡此等等。總之,他們認為,確認此墓為曹操墓,純粹就是一場造假運動,一場自欺欺人的鬧劇。

  其實,在筆者看來,即便不能説“倒曹派”説的全在理,但是,至少“挺曹派”的考古邏輯疑點多多。他們是這麼考古的——先從一個農民手中弄到一塊墓誌銘,然後根據墓誌銘上記載的曹操墓的位置進行挖墳考古,結果呢,驚人的發現墓中真的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石牌,這石牌上就明寫著“魏武王常所用”,翻譯過來就是“這是曹操本人經常用的”,所以,既然這東西是曹操的,那不就證明這墓也是曹操的了嗎?(按他們的邏輯,他們恨不得曹操能欠起身來,對大夥説:“本人就是三國的貨真價實的曹操”呢)……雖然“倒曹派”的説了,“常所用”是現代漢語,古人根本不這麼説。

  話説,筆者曾經看過一篇報道(或者文章),説的是文物古董界的一些內幕。據説,由於出土文物是少的,而正因為數量少,所以導致拍賣價格很高。這讓文物販賣分子看到了可乘之機。他們這麼幹,通過生産製作“古董”,來忽悠那些眼力差的收藏者高價購買。於是,造假者、販假者、拍賣者形成一條嚴密的産業鏈,批量生産假古董。而製造工藝據説超級高,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不是真正的行家,一般都難辨真假。所以,這讓我想到,此次曹墓之爭,有關方面是不是被文物販賣分子等利用了(是無辜被利用還是心甘情願被利用),其中是否有貓膩,這還真是不得而知啊。

  總之,我怎麼就覺得這事不妙啊,怎麼就越來越像地球人都知道的華南虎事件呢。再看新聞説,6月份“曹操墓”已嘗試對外開放,而9月份將正式開放:門票是60元。這個消息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安陽方面急於確認“曹操墓”,初衷可能不僅僅是考古需要那麼簡單吧?近年來,名人墓、名人故里之爭時有發生,最好玩的是去年的李白故里之爭,居然鬧到吉爾吉斯坦都出面了。在筆者看來,曹墓之爭,説白了不過是金錢作怪而已。(網友:顧長風)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