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收費亂象期待公權能介入

時間:2010-08-24 14:16   來源:台灣網

  昨日央視《每週品質報告》報道稱,目前銀行提供的服務項目超過3000種,隨之而來的是收費項目激增,如今大大小小的收費項目,竟然已經超過750種。由於銀行對收費項目和標準提示力度不夠,導致消費者莫名“被扣費”的現象很嚴重。(8月23日《北京晨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名目眾多的銀行收費項目,也非一兩日之功,然而直到今天其才為社會輿論譁然,這就確實值得我們深思了。對銀行收費亂象,我想消費者必定是憎恨已久的,可是他們勢單力薄,孤掌難鳴,終究也只能含恨長眠而已。

  銀行收費亂象由來已久,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消費者而言,一方面消費者自身力量薄弱,維權意識不強,維權途徑不順暢,沒有專門的維權機構為他們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即使維權也很難收到可喜的維權效益,使得普通消費者也只選擇坐以待斃,憤憤不平而已。而對於銀行而言,行業的性質決定了在收費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即使是所謂的工商、農業、交通等各類銀行,無非也都是“行業一家親”,早已“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拉”,對消費者的訴求、要求照樣置之不理,項目照樣加,數量照樣長,唯利是圖,唯錢為佳。

  其實,銀行收費亂象之所以衍生到現在的750多種,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來自外界的客觀原因的。比如公權機構的監管缺失、行業壟斷的堅固壁壘、法律制度的疏忽漏洞等等。外在的客觀原因給了銀行機構難得的“信心”,變本加厲,即使“零鈔清點費”最後被銀監會叫停,但可能也只是被視作一次策劃失誤而已,改頭換面,換身行頭繼續上路又何嘗不可。

  輿論譁然,民眾憤慨,對於銀行的收費亂象,消費者的維權行動不過冰山一角,行業自身的主動“認錯”也是可望而不可即,唯有公權機構的介入才是最佳的解決手段。“零鈔清點費”的叫停是一個成功的個案,從其中我們足以見得公權機構的作用之大,而百姓的希望也唯有寄託於此,如果連為民做主的公權機構都不介入幫助,孤獨無助的消費者還能指望誰?

  筆者建議,在約束銀行自身行為的過程中,公權機構一方面要用制度約束、完善銀行的行為,對銀行想增加的收費項目採取聽證會、上報審批的方式,做到嚴格審查,防止一意孤行;而對各類收費項目,則要求其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實行完全公開透明,做到各類收費的收有所依,收有所行。另一方面開通專門的投訴干預熱線,實施“綠色通道”,接受公眾的監督舉報,對所有舉報內容進行核查解決,對投訴率居高不下的銀行機構進行處罰、整改等,嚴重者甚至停業整頓,充分借助社會民眾的監督機制,解決銀行收費亂象。

  無論是誰,忍耐總是有極限的。當銀行無視消費者的忍耐極限,而一味看重自身利益,“利”字當頭,肆意搜刮錢財之時,必然招來聲討聲一片。而在治理銀行收費亂象的過程中,我們也相信,只要公權力首當其衝,定能遏制住銀行收費亂象,還消費者一個值得信任的信貸市場。(網友:何紅兵)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