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家家”式的愛情觀為何一去不復還

時間:2010-08-24 14:12   來源:台灣網

  時下正值浪漫的季節,都市男女的愛情觀再次引起了熱議,是直奔“富二代”,是為事業而加入“剩族”,還是畢婚?目前,一份來自中國紅娘網的《2010相親現象對大學生婚戀觀影響調查報告》顯示,有近五成的大學生認同追求富二代的行為,近七成的大學生表示不希望成為畢婚族,而是選擇為事業奮鬥不惜成為“剩男”、“剩女”。(中國新聞網8月18日)

  “問世間請問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純潔、單一的愛情曾是無數人的夢想,孩提時,沒被世俗污染過的“過家家”式愛情隨著我們的成長漸行漸遠。經調查顯示:有46%的大學生認同追求富二代的行為。大眾拋卻最初的愛情理想而選擇“另辟蹊徑”,這是一代人的改變還是社會的改變讓新生一代沒的選擇?我更傾向於是後者。

  最近媒體報道:張藝謀為拍新片《山楂樹之戀》,劇組到處挑選該片女主角靜秋的人選,六個導演組到各個城市,甄選了五六千名藝校學生,但仍舊沒有一個人入老謀子的法眼。張藝謀開玩笑説:“現在的孩子越生越難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帥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闆、有錢人、老男人。所以現在的90後,真長得不行。”話糙理不糙,這句玩笑話卻説出了現實的真諦。46%,已接近半數,其代表性足以反映出一個群體,誰會保證時間不會將46%轉變為64%甚至是80%?任何改變的都是有原因的,然而在何時改變更應該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在那些物質匱乏的年代,社會貧富差距還不明顯,大眾將愛情看的是很聖潔,你情我願容不得摻入沙子。反觀當下,經濟、政治文明發展一路領先,然而卻忽視了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套措施也要並駕齊驅的道理,此時的發展就像一條巨龍,可悲的是只有龍頭離開了地面,龍身仍在泥潭。沒有了封建社會的門第觀念,也不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束縛,女性有了自由和權利,然而新時代就業難、壓力大、“蝸居”等等一系列問題卻讓這種良好的自由和權力無的放矢,只能是“抱著金碗去討飯”。如今嚴重的兩極分化,佔社會少數的富人卻壟斷者多數的資源,讓普通人看到了理想而很難實現,這便是新一代面臨的現實。也是問題存在的的根源。

  沒有人自甘墮落、願意受社會詬病,也沒有人願意去挑戰民族的“集體人格”,他們只是“扭曲愛情觀”的最直接表現形式而非始作俑者。錯不在他們。資源的分配不均,成功機遇的匱乏,甚至本該應有的權利被無辜剝奪,當身無長物時,唯一的資源便是愛情,傍大款、追求富二代便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最後的選擇。這是生存的本能、無可厚非。與其嘲諷他們還不如重新審視一下我們所處的時代。那些不為現實所動不惜成為“剩男”、“剩女”的人是勇敢的、崇高的、更是感人的。然而這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前者。

  社會的扭曲使得構成社會要素最基本的人開始扭曲,只不過前者更加隱性,後者更加顯性罷了,如果不從本質著手解決問題,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實現公平公正,那麼一去不復還的不僅僅是“過家家”式的愛情。(網友:譚正正)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