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通緝記者錯在哪?

時間:2010-07-30 14:53   來源:台灣網

  昨日,一則有關“經濟觀察報記者因報道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內幕遭全國通緝”的微博消息引爆網路。發帖者稱,《經濟觀察報》記者仇子明因為報道了上市公司凱恩公司關聯交易內幕,遭到凱恩公司所在地浙江麗水遂昌縣公安局網上通緝。目前,被通緝的記者四處求援,工作陷入停滯。(南方網7月28日) 

  

  作為《經濟觀察報》的記者,報道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內幕是媒體監督的職能所在,作為普通的人民大眾、上市公司的股民,也有權利對自己職業經理人的行為進行問責。然而吊詭的是仇子明利用合法的權利進行屬實的報道卻以損害企業商業信譽罪的名義遭到了全國範圍的通緝,我們不得不問:“ 仇子明錯在哪?”

  上市公司的董事或董事會應該對誰負責,這個問題對於規範運作的上市公司來説,答案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中國目前一股獨大佔據主導地位,而政企之間關係錯綜複雜的背景下,董事們在實際工作中的答案又或許會有天壤之別。

  本該帶代表中小股民的利益,珍惜股民的投資,搞好企業的發展的上市公司卻總是一反常態,想的不是為股民提供盡可能好的回報,恰恰相反的是個別國內上市公司卻經常存在做假帳、欺騙中小股民以謀求少數大股東的私利問題。我想問上市公司你們對的信託責任何在?據《經濟觀察報》律師項武君説“損害企業商業信譽罪的構成要件首先是捏造事實,但仇子明的報道證據獲取非常紮實。”難道上市公司不接受媒體的合理、合法的監督?不接受中小股民的監督?那麼為什麼稱作上市公司?

  面對《經濟觀察報》記者仇子明的揭露,凱恩公司為何不首先作出解釋,澄清事實卻急於對其進行逮捕?難道就不怕輿論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身正不怕影子斜,我想凱恩公司自己也明白對於自身存在的問題,即使巧舌如簧也難以瞞天過海吧。如此,凱恩公司的信譽還存在嗎?仇子明的損害企業商業信譽罪是否又能成立?

  在上市公司那裏我看不到仇子明的錯,那麼再看看遂昌縣警方的網上通緝是否合理,在整個事件中對仇子明進行逮捕的唯一口實是他損害凱恩公司的商業信譽,這就表明,警方確定了凱恩公司交易內幕純屬子虛烏有,全係仇子明一人惡意捏造事實,然而據了解,凱恩公司關聯交易內幕一案的多篇稿件,經過報社嚴格的“三審”流程後刊出。為何警方如此果斷?難道評判是非的標準不是調查分析查處結果而是看誰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嗎?做出如此判斷,警方能否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我想很難,越是奇怪的事情越容易讓人想得深,看得真。警方如此執法的背後是否藏有“貓膩”,我想這是每個人心中都該有的疑問吧?

  我看不到仇子明的錯在哪,然而他卻遭到通緝,除了反映了執法部門和上市公司的問題外,我也看到了作為職業媒體人的尷尬處境。還記得06年中國上海《第一財經日報》因報道富士康為“血汗工廠”,而遭到富士康狀告。索賠記者3000萬元,那次雷聲大雨點小的風波最終以和解告終,成為了“茶杯裏的風波”,一場鬧劇。我國新聞媒體和記者的尷尬處境,法律制度保護的缺失可以説是一個重要因素。相比而言,1960 年,美國的“沙利文案”的結果是新聞媒體獲得了勝利,並在美國歷史上産生了重大影響,成為了美國誹謗法向憲制法過渡的標誌。

  然而遺憾的是,我國大部分法院沒有或缺乏基於公眾利益需要而對輿論監督進行保護的意識和程式設計。法律給予新聞媒體和記者的輿論自由更是遠遠的落後於當今媒體的發展。缺少權力保障的新聞媒體只是被圈養的千里馬,本身的作用很難施展出來,也不敢施展出來。

  從此事件中,我們感受的太多,同樣反省的地方也同樣不少,如何明確上市公司的職責,如何規範執法部門的合理執法以及怎樣保護我們媒體記者合法的監督權,都是應該國家關心的重點,像美國一樣“讓新聞媒體保證每一條新聞報導都真實無錯,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的待遇我們不敢奢求,但我們渴望仇子明或是仇子明們的合法的屬實報道不再受責難就好。(網友:譚正正)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