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戈説過:“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然而在現實的教育語境中,學生的大腦只不過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悲哀。
日前,《重慶日報》發表文章《12歲女孩因不堪學習壓力離家出走街頭賣玩具》中指出,女孩菲菲因為轉學後入學試題中因為一道題,其母講解了三遍,菲菲都做錯了而打了菲菲,於是,菲菲離家出走了。
我們不難想像,一道題講解三遍而菲菲依舊錯誤的情形,這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親身經歷過,十多年過去了,情形依舊。老師熱衷於“填鴨式教學”,是因為學校以此作為教師考評的主要依據;而學校之所以唯分數是舉,是為了在日漸激烈的生源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這一切都有個基本的前提——國內的教育資金投入長期處於“僧多粥少”的窘境。家長呢?在競爭白熱化的年代,在教育投入明顯不足的現實背景中,分數不僅是評判學生成績的依據,同樣也是家長教育支出的標準(學習不好,補習費用,老師的禮金,轉校的擇校費等等),在壓力層層傳遞的過程中,家長其實和學生一樣都是“受害者”。為了孩子在學校得到教師重視,能夠順利的拿到金燦燦的高校錄取通知書,家長和孩子一道苦熬著。
人人都痛恨填鴨式毫無生機的教育模式,可是所謂的素質教育依舊很難實施。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明知錯誤,卻在錯誤的道路上瘋狂奔跑的景象?有人認為是因為學校“變態”,這實在有失厚道。在筆者看來,題目難懂應該是題目難度以及教授的方法,思維敏捷有潛力者再難題一撥即通,苦惱的只是資質平庸的孩子。而這種差異化的産生是義務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均衡,以及中高考制度的“分數至上”人才評價標準所致,而把難題,填鴨式教育進行到底,則是因為整個社會對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和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經失去信心。窮教育幾乎不可避免會産生“苦孩子”,想要逆向推起這副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其難度可想而知。在對由此産生的諸多亂象而痛心疾首之際,不應忽略的是,學校教育中的教師、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只是壓力傳遞過程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而不是始作俑者。如何加快教育投入以防止壓力的層層轉嫁,當是避免此類沉重話題的當務之急。
應該明白要讓政府部門在教育上加大投入,不追求政績,而改變教育資源配置模式,是很天真的;要讓政府部門交出考試的主導權、組織權、評價權,實行招考分離,社會化考試,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大家確信,改革之聲浩蕩,而改革行動寥寥,所以不要過於指望素質教育,也不要過於指望今後中小學辦學水準會趨於均衡,要進好大學,就得從幼兒園開始,要不,或許就印證那句老話,快樂的童年失敗的人生!
改,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形式。變,是一種狀態,一種心態。是否有想過,那些貪婪的眼神、貪婪的心,是誰造成的嗎?孩子是否有快樂的童年,是否有健康的成長,這不僅僅是教改就可以該得過來的。社會該怎麼做的?父母,你們又該怎樣行動的?值得我們深思!(網友:劉雯)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