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背後的"三大不平衡"

時間:2010-07-07 14:47   來源:-- 台灣網

  日前,《經濟觀察報》報道,今年前五個月,我國財政收入達354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362億元,增長30.8%。國稅總局一名官員表示,保守估算,今年全年財政收入或將達到8萬億元,我國將緊隨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第二大財政收入經濟體。

  在發達國家財政收入以1%左右的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時,我國財政收入卻“逆勢上揚”,無疑“令人欣喜”。然而,在沾沾自喜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學會以居安思危、避免樂極生悲的態度來看待財政收入的超常增長,清醒地認識到“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背後的“三大不平衡”。

  一是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間的失衡。自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以來,我國財政收入增速一直高於經濟增速,中央電視臺知名評論員白岩松日前也在《新聞1+1節目》中説,十幾年來,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已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那麼對於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的中國來説,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間的失衡,無疑意味著各种經濟體稅負過重,據了解,我國的稅負水準應已超過美國、日本等高收入國家。這就是説,是“企業、個人,包括地方,多在勒緊褲腰帶,才使國家變得更富了”。長此下去,這種失衡狀態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有害的。

  二是政府財政收入增速與人民群眾收入增速之間的失衡。有經濟學者統計,從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政府財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才增加1.2倍。因此,我們可以説,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過程,政府成為最大受益者,尤其是自1998年房改啟動以來,房地産逐漸成為汲取財富的抽水機,導致多年來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高於居民收入增長。據了解,目前超過76%的資産是政府擁有的,民間只有不到25%的資産。這樣,無疑不利於中國的經濟基礎的穩定性。

  三是“三公費用”支出的增速與基礎民生支出增速之間的失衡。近年來政府在行政管理費用以及一直不對外公開的“三公費用”方面的支出非常龐大,有專家指出,2008年,我國“三公費用”已經接近九千億。目前,中國是全世界行政成本很高的國家,一般性行政支出佔到了財政支出的23%,超過日本的10倍和美國是2.5倍。而與此同時,政府在社會保障和民生等領域的支出和發達國家比較卻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在公共醫療、基礎教育、基本社保等“基礎民生”領域,財政投入嚴重不足。以醫療為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中國的醫療支出只佔GDP的1.2%,而德國的社會保障開支已佔GDP的33.3%以上,其中1/3的資金用於法定養老保險開支,1/5以上的資金用於法定醫療保險開支。這種失衡,將會使民眾與政府之間的形成“心理對立”,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因此,對於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當前我們最該做的,是集中聲音推動政府儘快搭建公共財政制度體系、法制體系、支付體系和監督體系,並嚴格控制財政收入脫離GDP發展速度的超常增長,真正形成藏富於民的理念與社會機制。(網友:李修樂)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