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平七雄論》到《臺灣的主張》

時間:2001-04-10 16:27   來源:

  前些年,政治個性頗為獨特的李登輝常有驚人之語供媒體熱炒,也招致來自四面八方的抨擊。比如他説"25歲以前,我以是日本人為榮"、"中華民國在臺灣",或以摩西自居帶領2100萬台灣人演出現代版"出埃及記"等等。隨著"老之將至"以及任期接近尾聲,他似乎變得深沉而理性,尤其在臺灣定位與兩岸關係等敏感問題上,鮮有新論發表,以至讓人覺得政治人物即將失去舞臺的那份迫近的寂寞感。發表新書再表內心主張,誰知這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李登輝從來沒有停止過思維的列車,也從未放棄過固有的主張。比如他在日前發表的新著《臺灣的主張》中,便又將"10年思考的結果"公諸於世。該書的核心內容有兩點:一、將臺灣定義為"中華民國臺灣",或"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二、建議中國揚棄"大中華主義",即一分為七,將中國分為臺灣、西藏、新疆、蒙古、華南、華北、東北等七區,依各地特性競爭發展並維持安定。

  此書一面世立即引起各方面揣測、解讀,有人認為那是李登輝一貫“臺獨”主張的集大成,沒有什麼"新貨色";也有人認為"頗具新意",因為他是從"管理"角度出發,尊重、發揚地方特色,而非尋求獨立。也有人説他是在"闡述一種有別於唯中原文化的多元文化觀",旨在尋找一個嶄新的發展模式。

  李登輝的動機究竟如何?暫且不論。我們須指出的是,這種"塊狀化"理論其實並不是他的發明,在他之前,至少有四人曾經提出過近似主張。第一個人是現任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早在1989年,還在海外任教的林中斌即提出了"團塊論",其構想是將中國分解成七個"發展區",佈局與當時中國大陸的七大軍區和七個經濟區基本重疊。他認為中國幅員太大,各有其地理、語言、人文和族群的自然劃分。在經濟上也有此趨勢,如1988年,香港、廣州等地有一個東南經濟區的説法,1990年,在重慶成立一個西南五省經濟協調處。西北五省也有類似的經濟聯盟組織。這些區域的結盟都和政治無關,都以經濟自主為核心,並在區域內逐步構建獨特的人際或經濟網路。主要觀點拾人牙慧。

  第二個人是日本政論家中山島嶺雄,他大約在五、六年前,提出將中國分為12塊,即12個小國家,互不隸屬,各自為政。每個國家不一定有自己的軍隊與外交,但要有相對的獨立發展空間,類似90年代初的"獨聯體";第三個人是臺灣學者王世榕(筆名王文山),三年前他發表了《和平七雄論》一書,建議將目前的中國大陸分成東北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西藏、蜀黔滇貴,再加上華中以長江為界分割的南北兩國,共七個小國家。《和平七雄論》的概念是源自中國古代"戰國七雄"鼎立之説,然而在體質上又有所不同。比較而言,這七個國家的目的不在於爭當霸主,而是以平等地位、分工合作為基礎,共同營造未來。

  該書試圖以歷史的觀點解構現代中國問題,其結論是:中國為了維持大一統,歷5000年而戰禍頻仍,唯一的辦法就是"化整為零"。再就是,當代北京領導人仍唸唸不忘大漢沙文主義,常常向外擴散"義和團式的思想和行動",對世界的和平極為不利。若然將龐大的中國劃分為七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將中國人民從數千年的集體主義統治下徹底解放出來,就不會對世界以及臺海造成威脅了。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七雄論》中的"七雄",不包括臺灣,言外之意是作為第八雄的臺灣早已獨立於中國之外。

  第四個人是前不久走馬上任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不過,這位作家兼政客主張將中國分為六個國家,臺灣是其中之一。石原慎太郎是日本右翼勢力的吹鼓手,與李登輝私交甚篤。他已表明要突破日本當局對其政要的設限,訪問臺灣,同時也將邀請李登輝訪問東京。“臺獨”心結昭然若揭。

  而李登輝的《臺灣的主張》,可以説是對以上幾人觀點的兼收並蓄,尤其對王世榕的《和平七雄論》,借鑒之處頗為明顯。據説,李登輝非常看重那本書,讀過第一遍之後讚不絕口,亦曾向日本資深新聞工作者深田佑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施樂等多人熱烈推薦。不少臺灣黨政首長,包括處理兩岸事務的官員,都由李登輝親自贈予該書,並要求他們詳讀、精讀。

  事實上,無論是七國、七省或七制,都是針對大陸民族主義之構想,但從中國歷史觀察,這種構想既缺乏理論支點,也毫無可行性,因為中國的分裂與統一都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而分裂又和戰爭密不可分,戰國七雄爭戰最後是秦國統一天下,南北朝東晉偏安南方,卻不時和北方發生戰爭。

  即使在臺灣也有不少政治人物對"塊狀化"理論不以為然,一些學者認為,在大陸目前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之際,提出中國七塊論,可能進一步激化大陸的反臺情緒。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甚至表示,《臺灣的主張》中的若干內容要作為國家政策實在顯得不夠嚴謹。所謂的"七塊論",基本上是一廂情願,並有干涉中國內政之嫌,因為這顯然不是臺灣政府所能左右的。
(轉引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以上文章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