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瘋狂家暴”擊中社會痛點

時間:2011-09-19 14:20   來源:人民網

  “讓暴風雨都來吧!讓我付出代價!讓我歸零!你使我鬥志昂揚!你使我咬牙切齒!”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這些傳銷式的“勵志名言”,曾經喊得震天響,不想卻成為日前“家暴”事件的預言。當李妻Kim在微博上展示遭受李陽老拳交加、抓頭撞地後的“暴力成果”時,網友驚呼“李陽原來如此瘋狂”,輿論更是一片聲討。

  現在,瘋狂者似乎已經冷靜下來,承認錯誤,夫妻調解,向妻女及公眾道歉,作出“非暴力”承諾,接受心理諮詢,並一再亮相媒體,稱自己是家暴“反面教材”,希望此事能推動立法,推動解決家暴問題。

  拋開當事人的動機與目的不談,僅從“家暴”事件就事論事,李陽拳頭給社會帶來的震撼,不亞於響徹行雲的“瘋狂英語”。因為,“英語”切中了許多人的興奮點,而“家暴”擊中的是社會的痛點。

  俗話説“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名人的光鮮亮麗背後,也不乏生活的酸甜苦辣,李陽用一個“熬”字形容十多年的婚姻,可見其真實生活狀態。然而,縱然有苦衷,縱使很衝動,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男人、三個孩子的父親,瘋狂地對妻子施以暴力,總歸是突破了底線,説破大天也説不過去。

  更何況,李陽不是“一般人”,頭上頂著“教育專家”“青年新銳”“名譽校長”“成長大使”等眾多光環,不僅教英語,也教家庭教育,肩負公眾信任與期待,理應對自己有更高要求。一面在臺上對受眾大講家是充滿愛與寬容的地方,一面回到家裏大肆上演“全武行”,偶像在“還原”中倒掉倒也罷了,關鍵是這種強烈的反差,在李陽及其教育機構的影響力下,對公眾心理和社會價值觀帶來衝擊,其負面影響遠遠超過了一個普通人“喝酒打老婆”的家庭糾紛。可見,公眾人物的私德私行,也關乎社會責任,公眾固然需要有包容理解之心,但名人自己絕不能放任自流、無所顧忌。

  久病未必成良醫,“家暴者”不是家暴的良醫,在自己的病沒有好起來之前,還是少以醫者自居給別人開藥方為好。但另一方面,客觀地説,李陽的拳頭,確實把家庭暴力這個社會問題“打”顯眼了,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個事件中這麼兩個細節值得注意。一是李陽揮舞拳頭時,腦中曾經一閃念,這要在美國就犯法了,其潛臺詞是在目前的中國似無“王法”管著;二是事件發生後,李陽抵京,直接從機場去了派出所,警察也非常為難,説自己也是第一次處理這種事情,儘管家庭暴力現象不在少數。

  通過李陽家暴這個“反面教材”,人們一則疾感法律上的空白,二則看到了受害者救濟渠道缺少。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家庭暴力發生率高達35.7%,這類現象不再是“私事”“家醜”,已日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目前法律上約束家庭暴力的條文少得可憐,且不乏原則性宣示,缺乏操作性。在此背景下,對家暴事件的輿論浪潮,使得反家暴立法呼聲更為高漲。事實上,國家層面的法制建設也在推進,目前反家庭暴力法已經進入到最後的調查論證階段,今年8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反家庭暴力法納入預備立法項目,標誌著該法的研究論證工作正式開始。

  當然,家庭暴力問題並非靠法律就能藥到病除,其中牽涉到司法、經濟、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複雜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參與,壓縮家暴意識與言行的生存空間,促進“抑暴土壤”的生長,用法律回擊家暴者的拳頭,用各類救濟渠道維護受害者權利,從而提升家庭這一社會細胞的文明和諧程度。李陽家暴事件給其本人和社會造成麻煩和不堪,但如果個人知錯能改,社會革除家暴積弊,壞事未嘗不能變成好事。從這個意義上説,李陽的另一“名言”還算靠譜:“重要的不是現在丟臉,而是將來少丟臉!”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