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炮轟”電影專項基金,電影票價能降?

時間:2011-09-01 14:31   來源:西安晚報

  導演馮小剛的“大炮”,這次瞄準了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下稱“電影專項基金”)。8月26日,在全國政協召開的文化體制改革專題協商會上,馮小剛建議“減免企業繳納的電影基金”。事實上,每張電影票價的5%被徵收納入電影專項基金。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2010年,全國累計電影票房至少超過300億元,這也意味著過去7年間,國家電影專項基金的總收入也超過了15億。(8月3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電影票價高燒不退,不少人大呼看不起電影。有心人算了一筆賬,以每人平均收入論斷,美國一張電影票相當於每人平均月收入的1/400,而中國電影票相當於每人平均月收入的1/40。電影票價貴,是不爭事實。貴在哪?方方面面,電影專項基金也是因素之一。

  殊不知,原來還有一種名叫電影專項基金的東西,居然佔票價的5%。名義上,這是電影企業交的,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實際上最終要觀眾埋單。馮小剛認為這一費用“攤派在利潤微薄的電影企業身上,讓企業有些力不從心,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並建議“減免企業繳納的5%電影基金”。減免很有必要,但問題是,減免了專項基金,票價能否降低?

  平心而論,電影專項基金不是不能徵用。據報道,該基金主要用於資助改善農村基層的電影放映,資助獎勵兒童電影、主旋律影片的拍攝。應該説,設置該基金的初衷充滿善意,問題是,這些錢能夠實打實地用在該用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嗎?答案不容樂觀!誠如報道提供的案例所稱,國家審計署2006年發佈的一份審計報告顯示,2005年度,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超範圍使用專項資金4437萬元。這個數字,接近當年電影專項基金總數的50%。這是不是孤例?不少業內人士感嘆,“行業的人都知道這個基金,但它到底是怎麼用的以及都用到哪兒去了,卻沒有具體的數據。”“基金背後是怎麼運作的,每筆錢都去了哪?並不是想像中那般有序。”

  電影專項基金的收支情況並不涉及國家機密,監管部門及時、準確、全部公之於眾,方能滿足公眾的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等權利。不知情,怎監督?不監督,難保疾腐暗生。當前,政府部門曬“三公”正在制度化的路上,各種慈善組織募集到的善款也在逐漸陽光化,像這種取之於民的公益性基金,不能成為陽光下的陰影,確實也該曬一曬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