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徵婚交友網站上,個人資料要填寫很重要的一項:血型。找對象要了解對方血型,是不是防備日後受傷大出血,或者要做大手術,以免血庫缺血而做好互助輸血的準備?非也,填寫這項是因為人們相信血型跟性格有密切關係,這和星座性格如出一轍。
血型性格説是東洋人拿著醫學上血型的知識加以發揮,添上一點心理學的佐料炮製而成,在日本流行了80餘年,又蔓延到全球。其中中國、韓國等東亞近鄰深受熏陶,人們紛紛信以為真。在中國的購書網站上搜索一下,便可找到血型與命運、性格之類的圖書達20多種。
對於星座性格説,稍有常識的人都能想明白,距離地球N光年的星星與我們地球人性格能有什麼聯繫?再想一下,星座對應的出生日期也不可能跟性格有關。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志勇授課時就對剛剛進入心理學門檻的本科生説:“你們以後要是相信星座性格之類,就不要説是我的學生。”
對於自己身上的重要生理特徵血型,人們卻似乎有理由相信與性格存在一定的聯繫。然而,科學家數十年來反覆研究血型與性格之後,沒有得出任何有意義的聯繫,就連日本的心理學家也一再駁斥這種偽科學謬論。
有人説,血型、星座性格即使不科學,也是生活的情趣,玩玩無妨。實際上,這類迷信已經造成某些血型、星座的人無辜受到歧視,例如雙子座的人被貼上“花心”的標簽,B型血者被認為不夠體貼。這些人佔社會人口的比例還真不小,有的甚至出現擇偶困難。
科學家描繪的紅細胞血型示意圖:在細胞膜上大量分佈著各種抗原,綠色的是A型抗原,紫色的是B型抗原,兩種抗原都有的是AB型血,只有一種抗原的是A型血或B型血,兩種抗原都沒有的是O型血。這些由蛋白和糖組成的抗原與性格毫無關係。
血型性格在日本方興未艾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尋求給自己和別人分類的方法。例如,古希臘先哲希波克拉底和亞裏斯多德嘗試根據體液和血液對人格進行分類。社會學家認為,“劃分成分”的慾望是希望給自己和別人界定具體的社會文化角色。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古川竹二選擇了血型作為性格分類的生理依據,結果成了一種流行日本80餘年的文化。古川的研究聲稱,一個人的A、B、O、AB血型對應不同的性格。他的研究用了一些問卷,又對人的行為做了很複雜的記錄,以之説明各種血型的性格特點。這個理論引發廣泛爭論,反對者稱古川沒有做實驗對照,缺乏科學的統計分析,其血型和性格的相關關係並不能令人信服。
就在這個理論漸漸被人冷落之際,一個沒有醫學背景、在電臺編廣播劇的日本人能見正比古在1971年出書宣揚其“血液人間學”研究,讓血型性格説死灰複燃,並且一發不可收拾,大量此類著作跟風出版,令該理論滲透了日本社會的各階層。
這股文化潮流讓很多人相信,學業、事業或婚姻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血型密切相關。日本有不少幼兒園按血型分班,然後根據對應的性格特點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談對象的年輕人在初次約會中通常要了解血型,以此了解對方性格。據《朝日新聞》1990年的報道,日本三菱電機組建了一個完全由AB型血員工組成的團隊,認為AB型血者企劃能力強,但該團隊寫出的企劃書被送到行銷宣傳部門後卻被否決,AB型血團隊隨即被解散。
2002年一項研究隨機訪問了1102個日本人,發現75%相信血型性格説。2004年日本大約有50家電視臺播出了與血型性格有關的節目。日本2007年暢銷書排行榜前10名中,有4本是有關血型研究的書,日本的女性雜誌裏也經常出現血型性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