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冠軍到街頭賣藝的乞丐,張尚武的亮相,從踏上乞討之路伊始,就註定要激起漣漪,引爆輿論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當細心的網友將這個不太真實鏡像公之於眾時,該來的還是來了。
公共表情一如既往地走著流程,就像當初舉重冠軍冠軍鄒春蘭當搓澡工、馬拉松冠艾冬梅賣獎牌那樣,從驚詫到同情,再到對體制深沉的嘆息。只不過,張尚武似乎更糾結,因為光環的另一面,有著離經叛道的色彩,打架、偷盜、攀比、我行我素——這是媒體梳理他的人生線條之後,呈現給公眾的幾個切面。公共表情的元素,也突然涌進另一種聲音,否定中夾雜著批判。就此,兩種聲音構成了張尚武事件的一體兩面。
一體兩面所對應的,是張尚武事件所牽扯的兩種事實,有外在的因素,比如體制層面的;也有內在因素,比如修養素質層面的。而這兩種因素交融,除了早早地為“世界冠軍街頭乞討”埋下了伏筆外,也決定了在社會意義上,輿論對壘在所難免。
同情的人,表達著對舉國體制和國家保障制度憤懣;否定的人,直言不諱地陳述著“咎由自取”的論調。兩種聲音,呈現清晰的二元格局,而這種格局,由並行不悖慢慢走向對立,其緊張程度也隨著張尚武事件更多細節的披露,衝擊著新的高度,所以,他一在微博上公開捐款賬號,便激蕩起兩朵截然相對的浪花,裏面不乏極端和奚落的措辭。
一個雙面性的公共議題,必然出現兩種主流聲音,問題在於,當兩種聲音之間缺乏共通的平衡通道,而一味沿著自己的線路突進,這是危險的。二元走向對立,對立走向極端,然後操持己見的群體單方面強調自己的正確,難免一葉障目,沉溺于觀點意見的糾紛中,而不去探討勾連兩種聲音共有因素,或者説發力角度,來尋求解決之道,不免有些浮躁。承認與尊重,並向著同一個圓心匯集,這是兩個群體之間進行意見交鋒的前提。
成熟的輿論體系,要允許多角度邏輯思維的存在,更要有向心力。角度可以不同,但力要往一塊兒使。李昌奎案中,官方和民間表現出一種對立,但實際上,二者都有自己的邏輯依循。即便是雲南高院,在法律上它也有法律支撐,否則的話,你就無法解釋,李昌奎既沒背景也沒權利,但雲南高院還是要判他死緩。只能説,法律模糊地帶的存在,可以裁量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個時候,兩個輿論主體的任務,不是爭個你死我活,而是相互合作,朝著一個方向邁進,在法律和制度上使問題得到解決。否則,爭議不會是終點,而只是過客。
有時候,對某些爭議性的問題,社會上的步調完全一致,聲音完全趨同,是危險的,因為它會讓持反對意見者噤聲;當社會呈現兩種不同聲音,而它們之間又是單方面的對立不合作,沒有換位思考的空間,也是危險的,因為它打破了二者通力合作的可能。張尚武事件的糾葛,牽扯到公共輿論成熟度,這一體的兩面之間能不能找到同向性的因素,形成聚合,進而推動問題解決,對輿論是一重考驗,而考驗的結果,也將滲透到包括李昌奎案再審以內的更多公共議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