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用人性鑄成的“中國一姐”

時間:2011-06-03 16:11   來源:中國網

  在備受國人球迷關注的一場法網女單複賽焦點戰中,位列賽會6號種子的金花一姐李娜再度打出個人代表作,以7-5/6-2完勝位列4號種子的白俄羅斯名將阿扎倫卡,生涯首次在羅蘭加洛斯的紅土賽場闖入準決賽,再度創造中國女網一項新的歷史。(6月2日 新浪體育)

  李娜再一次創造了歷史。新教練邁克爾莫騰森説,她又一次成了中國人的驕傲。此話不假,在姚巨人與劉飛人間歇性受傷、發揮時好時壞的時候,李娜很是適時地站了出來,成為這一時期國人寄託驕傲的精神載體。但是,因為李娜突出的個人性格以及獨特的成長之路,李娜成為中國體育的精神符號又具有別樣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僅僅存在於網球領域,對我國體育的舉國體制,也是一種挑戰。

  李娜的成長之路,至少證明了,體育的成功是可以不靠舉國體制的。必須説,舉國體制為我國爭取了很多榮譽,但同時還要勇敢的承認,舉國體制並非振興我國體制事業的正確途徑,也不可能讓13億人的身體素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舉國體制所帶來的,也僅僅是幾個人拿了幾塊獎牌而已。李娜的出現告訴世人,體育運動即便脫離了國家體制,也可能為國人爭取榮譽,為國家創造輝煌的歷史。李娜也在用個人行動證明,只有每位公民都鍛鍊起來才是建成體育大國的根本,才是體育事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李娜坦言“獎金激勵”,是最真實的體育精神。“獎金激勵”很像傳説中的拜金主義。實則不然,打球是一種職業,而任何一種職業都需要拿薪水、賺獎金。李娜將打網球當成自己的職業甚至是事業來經營了,坦言“獎金激勵”就像我們努力工作多拿獎金是一個道理,這裡面沒有那麼多道德標桿,有的只是人性的真實。更何況,網球領域高額的獎金,是要憑實力説話的,一定的實力對應一定的獎金,很符合現代體育精神。

  李娜證明了成功不等於一定要拿冠軍。在澳網決賽失利之後,李娜沒有半點不高興,反而,她對媒體坦言:這個冠軍毫無意義。是的,李娜即便拿了一個亞軍,也讓全國人民看起了網球比賽,也讓許多青少年喜歡上了這項運動。其中的意義,遠遠比一塊金牌更加重要。體育的目標不在於金牌,而在於將這種運動進行普及,讓更多的人喜歡它,從事它。對於運動員本身來講,體育只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如果有拿第一的想法,則已經背離了體育的本質。

  對於個人而言,只有真誠而大膽地先説“感謝丈夫”、“感謝父母”才能更好地“感謝祖國”。記得在澳網上,李娜只説了“感謝丈夫”、“感謝父母”。眾所週知,許多冠軍喜歡先説“感謝祖國”,如果不説,還可能受到體育官員的批評。李娜作為新時代的偶像,先説“感謝丈夫”、“感謝父母”表明她是十分率真的。不是説,祖國不需要感謝,而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一直在海外訓練打球的李娜先感謝丈夫和父母,沒有什麼不對。

  國家體制對於體育事業的貢獻不可抹殺。但同時還要必須看到,當亞運會上我國代表團以199枚金牌的成績一騎絕塵時,當“拿金牌拿到手軟,唱國歌唱到麻木”時,當下我國中小學生的運動體育時間還不足“每天一小時”;全國約9億人還享受不到良好的體育設施;日本人的身高正在超過國人……

  李娜成為“中國一姐”的意義不同以往。因為,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化的體育、純粹的體育。這種體育是自下而上的,而非自上而下的,是符合13億人需要體育鍛鍊的形勢的。(王傳濤)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