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牡丹亭》能否傳唱校園

時間:2011-04-26 09: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4月7日,北京大學百年講堂響起經典的崑曲唱段,這是由北京高校學生排演的校園版《牡丹亭》首次公開演出。舞臺上,儘管有些學生演員的手臂在瑟瑟發抖,唱腔少了幾分圓潤,一舉一動也略帶生澀,但這些沒有任何戲曲表演基礎的年輕人依然贏得了尊重,場內,喝彩聲不時響起,演出結束,觀眾席中的白先勇帶頭鼓掌。

  “崑曲非常難,念、唱、做、打都不是一學就會的,他們悟性很高,能夠到這個地步很不容易,多少出乎我的意料。”校園版《牡丹亭》總顧問、臺灣作家白先勇説。

  此次校園版《牡丹亭》公演,是北大崑曲傳承計劃的活動版塊之一。去年3月,北大崑曲工作坊啟動,吸引了80余位北大校內外同學報名參加,崑曲名家張繼青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團隊的骨幹演員多次走進北大,給學生們授課,一對一地指導唱詞和身段。

  “臺灣之所以有那麼多崑曲觀眾,就是因為大學生們常常聚在一起唱曲、公演。”白先勇説,校園版《牡丹亭》為崑曲的傳承點燃了火種,也為青年崑曲觀眾的培養開創了一個新模式。

  北京師範大學2009級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王萌筱,是校園版《牡丹亭》石道姑的扮演者,她説自己是“校園版”演員中經驗最匱乏的,用行話説就是“身上一點戲都沒有”。為了儘早“齣戲”,她每次坐地鐵等車時,都會在月臺上來回跑八字圓圈,也顧不上周圍的乘客看著她笑。

  王萌筱的室友小孟是北方人,之前絲毫不了解崑曲怎麼唱、唱什麼,看完公演後,她説:“平時朝夕相處的同學,能把這麼需要功底的劇目表演得有模有樣,真不可思議。”儘管小孟在觀看時必須借助字幕才能看懂,但演員的全情投入和現場氛圍,還是讓她感動。

  在排演中遇到語言障礙的,並非只有她們。“唸白問題對於我來説很難,因為我是在河南長大的,江浙方言全靠模倣,只好多聽多看多練習。”校園版《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扮演者、北京大學2009級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楊楠楠説。楊楠楠之前從未受過專業訓練,但她憑藉不斷的練習、模倣,竟也有了幾分韻味。“也許對於崑曲和傳統藝術來説,我們的身體力行正是一種最滿懷誠摯和敬意的傳承。”她在微博中這樣寫到。

  5月18日,崑曲將迎來“申遺”10週年紀念日。近百年前,北大第一任戲曲教授吳梅先生將崑曲引入了大學課堂,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破天荒的奇事”;50年前,周傳瑛等傳字輩藝人演出新編的《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10年前,崑曲作為“瀕危物種”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目錄。號稱“百戲之祖”的崑曲歷經大起大落,一次次被拯救。

  在白先勇看來,崑曲傳承正在進行劇目、演員以及觀眾這三個方面的工作。曾經,青年觀眾還不肯看爺爺奶奶輩鍾愛的“慢慢騰騰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的崑曲。但眼下,原本只能接受300人的《經典崑曲欣賞》選修課,卻有2400多人報名申請,沒有選上課的同學只能提前佔座旁聽,導致教室在開課前1小時就被佔滿。由白先勇執導的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已接近200場,但每次演出仍然一票難求。

  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小李高中時就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視頻,在他看來,崑曲是神秘、高雅的。此次校園版首演,他特地來現場感受,“我只能去欣賞崑曲,作為興趣愛好去追捧還是不行的。我在現場看著看著睡著了,乾脆中途離開了。”他説。“不管出於興趣愛好,還是為了附庸風雅,崑曲畢竟是傳統文化,大家都會抱著這樣一種心態來關注。”另一位觀眾、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小汪説。

  北京崑曲傳承計劃負責人、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表示:“大學生站在舞臺上表演他們心中的崑曲,是推動、尊重、認同、追憶、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眼下的努力是在播下寶貴的種子,在他們今後的工作、學習中,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李璐桐 牛文瀾)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