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魯迅的當代文學一定“不給力”?

時間:2011-03-24 15:4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清華大學教授肖鷹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表示,在魯迅與沈從文的鏡照下,我們很難在當代文學中找到當稱“偉大”的作家和作品。他説:“不得不承認,在數以萬計的當代中國作家中,對於中國文化,我們既找不到魯迅式的‘擊中要害’的偉大評判者,也找不到沈從文式的‘理性明瑩’的偉大讚美者。”

  如肖教授所言,偉大的作家,必須是一個純粹的文學生命實體,但不是因為抽象、孤立或自戀,而是因為博大、強健和摯誠。在這個意義上,魯迅和沈從文,作為20世紀現代作家的兩座高峰,是當之無愧的。

  不過,肖教授話鋒一轉,借魯迅和沈從文之“酒杯”,澆當代文學之“塊壘”,我卻以為,是不恰當的。肖教授設置的理論範式是,在當代中國作家中,一個“偉大評判者”,一個“偉大讚美者”,“既找不到”,“也找不到”,總之是沒有。問題在於,教授的這種理論範式是否正確?將魯迅定義為“偉大評判者”,將沈從文定義為“偉大讚美者”,是否有簡單化之嫌?我們都知道,如果範式不正確,最後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也都是不足信的。

  説當代文學中難以找到當稱“偉大”的作家和作品,沒有問題,但無需拿魯迅與沈從文當“鏡子”,當參照物。進一步説,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模糊性。何為“偉大”的作家和作品?有何評判標準?文學是沒辦法對比的。否則,像前幾年舉辦“當代讀者最喜愛的100位華語作家”,郭敬明、韓寒、安妮寶貝等人得票超過蘇軾、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就大呼“實在是中國文學的悲哀”,有必要嗎?

  當然,對當代文學的現狀,不滿、批判也是正常的。在傳統文學日益邊緣化的今天,今天的作家,不僅要面對權力的壓制與馴服,還要面對市場的誘惑、網路的衝擊,很多作家陷入了焦慮,迷失了方向,拿不出優秀的作品。正如肖教授所言,當代文學精神的虛脫和感染力的喪失,已是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

  但也應該看到,即使在最黯淡、最沒有希望的時代,也有群星閃耀的時刻。在今天,還是有不少當代作家,甘於寂寞,在為真正的文學而寫作。譬如説吧,筆者比較喜歡的遲子建,她的作品,始終有一種清麗脫俗的美;詩人北島,近年來轉向散文寫作,也是佳作迭出;還有殘雪、胡發雲、楊顯惠、章詒和等作家,都是值得尊敬的。

  筆者理解,肖教授對魯迅和沈從文的推崇,以及對當代作家的反思和批判,更多反映的是在當代文學“不給力”面前的一種文化焦慮。但要避免貴遠賤近和厚古薄今,否則,就可能陷入一種“批判的陷阱”。

  其實,這種“批判的陷阱”在很多領域都存在。特別是在文化保守主義者那裏,總覺得過去的好,現在的壞,現在的東西都沒有前途,看不到希望。對知識分子——按照許紀霖先生的分法,20世紀中國有六代知識分子——總感覺一代不如一代。筆者並不反對文化人的憂患意識,但是一味的焦慮和杞人憂天,也沒有必要。(陳才 原題:偉大的作家和作品無需參照物)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