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奪冠國人變臉,唯金牌論的尷尬

時間:2010-11-26 12:54   來源:新華網

  11月24日19點50分,第16屆廣州亞運會田徑比賽上演焦點戰。在廣東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進行的男子110米欄決賽中,中國飛人劉翔以13秒09的成績再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亞運會紀錄並刷新個人近三年來最好成績,創造歷史成為在亞運會該項目上完成三連冠壯舉的第一人。

  一夜之間,那個在北京奧運會後被罵得體無完膚的劉翔再次成了英雄。人們尚未擦乾嘴邊罵劉翔時留下的唾沫星子,就來了一個180度的掉頭,開始留著口水來表揚,什麼王者歸來,什麼要破世界紀錄等等,甚至有解説員現場激動得儼然劉翔一腳跨出了地球,奔向了嫦娥的方向。瘋狂的吹捧讓人們依稀看到了劉翔創造12秒88紀錄時的場景,只是時間有點長,其中經歷的起伏太大,讓人産生一種陌生的熟悉感。

  倒不是討厭這種吹捧,如果沒有北京奧運會後那一邊倒的謾罵,我甚至認為這是國人的一種愛國表現,是一種精神寄託。但事實並非如此。沒有人能夠忘記,北京奧運會,鳥巢國家體育場,劉翔轉身黯然離開賽場的那一瞬間。孫海平面對電視機鏡頭痛哭流涕,相關領導再三解釋退賽的無奈,都喚不回已經失去理智的公眾。謾罵像燒開的油鍋一樣潑向了劉翔。這種記憶,至今仍舊很清晰。以成敗論英雄,國人情緒反差之大,甚至喪失理智,令人吃驚。

  此時,再看新華社記者楊明關於唯金牌論的批判時,卻多了一些惆悵。我反倒有點支援殷寶林的“競技體育就是為了奪金牌”的言論,因為現在看來,他的這種觀點不是某個人的原創,而是功利的社會需要逼迫競技體育作出這種無奈選擇。沒有金牌,就算中國體育普及度達到世界第一,估計也很難獲得公眾的認可。反之,即便全民健身嚴重貧瘠,但金牌如囊中取物,還是能夠滿足很多人的虛榮感。

  沒有一種接受失敗的寬容,沒有一種面對勝利的內斂,這種病態心理下,中國體育很難從唯金牌論的怪圈中解脫出來。而更嚴重的後果是,公眾對於金牌的仰望與膜拜,催生了運動員以及官方對於金牌赤裸裸的渴望,這一刻,金牌的結果要比所有的過程都值錢。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如果讓官員在貨真價實的金牌與不知何年何月能夠見成效的全民健身之間進行選擇,結果還用猜麼?

  劉翔又一次當了英雄,只是靠的不是金牌,而是他奪取金牌後,公眾天壤之別的舉動。這些舉動讓我們對中國競技體育現狀有了一個重新的認知。而這種認知或許要比亞運會奪取多少金牌,劉翔多少連冠,都能夠觸及中國競技體育的靈魂與真諦。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