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金會中斷嗎?”“有可能。”“會有這麼嚴重嗎?”“有,你和我,我們都不能理解的嚴重性。”這是柴靜專訪李連傑的一段對話。12日晚,做客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的李連傑首次坦言,壹基金計劃可能面臨中斷。13日,網絡上關于此事的討論四起。(9月14日《新京報》)
李連傑在接受採訪時坦承,因為身份和法律結構模糊,壹基金正面臨著可能中斷的困境。和中國紅十字會能否成功續約、能否在現有的慈善制度下成為被“赦免”的幸運兒,或者是繼續打擦邊球模糊存在,都是未知。而檢視壹基金誕生至今,雖然頗受民眾歡迎和褒揚,卻一直沒有正式、合法身份的際遇,我們不難發現,壹基金經受的種種,映襯出的,正是民間慈善面臨的困境。
這邊廂是李連傑心事重重地稱壹基金可能中斷,那邊廂,高調回應蓋茨和巴菲特“日落條款”的“中國首善”陳光標,日前接受採訪時也不禁心情黯然:“80%接受過我幫助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由此看來,在現實中,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以壹基金為代表的民間慈善要“正名”的困難,更有民間慈善大環境不容樂觀的現狀。
某種程度上說,發起壹基金的李連傑,和致力于親手做慈善的陳光標,代表了當前中國民間做慈善的兩種路徑。壹基金將國外先進的民間慈善理念,嘗試移植到中國,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和官方固有模式不同的慈善方式;陳光標高調承諾的“裸捐”,打破了我們傳統財富傳承“庇蔭後代”的思維。壹基金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民間慈善的希望,發動了更多人致力于慈善的信心;而陳光標響應“巴比”高調承諾的“裸捐”,正在默默地改變著很多人的財富理念。
據報道,即將再次踏上中國之旅的蓋茨和巴菲特14日以親筆信的形式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在否定中國之行是勸捐之後,兩位人士在信中稱:當代中國人更面臨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為後人樹立慈善榜樣。這些努力很可能會對中國現代社會慈善的成長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