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美國的雜志,用“最低俗”三個字來形容一個中國的藝人,于是中國的評論家們就開始了反思。假如這本雜志點評的另外的中國公眾人物,用了這樣的字眼,也許會激起一場民族主義浪潮吧,可是美國人大概也學乖了:中國的評論家們,不會為一個只會逗大家笑的年輕人辯解的,他們只會反思。“中國最低俗的人”,這個翻譯簡直就是點中了評論家們的死穴,一聽到這個詞,他們就會變的目光深邃,充滿了莫名其面的道德優越感。
小沈陽的確很俗,但我敢肯定,他絕擔不起這個“最”字。我深信,低俗,永遠不是表演出來的,而是藏在人性的最深處,不管這個人頂著什麼頭銜、穿著什麼衣服,只要有那麼一個機會,總會讓旁觀者低俗吐了的。
某商務局局長,為了向情婦表忠心,竟然向黨保證一定離婚,要不是情婦曝光了他的醜行,該局長不知還要人模狗樣地裝多久;某“助產士”據說只是因為沒有得到產婦的紅包,竟然縫上了患者的肛門,如果不是家屬一怒之下捅上了媒體,這名“助產士”現在還是白衣天使呢。小沈陽和這二位相比,不過是在舞臺上插科打諢而已,要論低俗,實在要甘拜下風了。
郭德綱說過,高雅不是裝的,孫子才是裝的。同理,低俗不是演出來的,虛偽才是演出來的。如今的大趨勢是,有關部門高舉反低俗大旗,聲勢浩大前所未有,可是打擊的卻都是鳳姐、小沈陽這樣的人物。就拿文藝圈來說,脫光了出名的,搞破鞋提高知名度的,甚至以投資名義洗黑錢的,這些人再過幾年都快成藝術家了,可是小沈陽這樣的還在為自己到底是不是“低俗”而反復辯解,這到哪兒說理去?
小沈陽這樣的演員很容易叫人抓住把柄,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在民間演出一些迎合部分觀眾低級趣味的節目。問題在于,小沈陽出名了,掙大錢了,讓人關注了,所以他不是“中國最低俗的人”,還能有誰是呢?可以想象,終其小沈陽演義生涯,“低俗”就像陰影一樣籠罩著他,像他的師傅一樣。老實說,這不公平。在美國人把如此一個大帽子扣在他頭上的時候,真不知道那些公開和暗地里玩低俗的人會笑成什麼樣子。
相信小沈陽也無語了,一邊是一些觀眾的追捧,一邊是另外一些觀眾的痛罵,連美國人都跟著添亂。到底什麼是低俗,那些人才是真正的低俗,估計就連評論家們也還沒有想好呢,但是我敢肯定“中國最低俗的人”還輪不到小沈陽的腦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