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游客赴臺自由行有助於增進兩岸互信

時間:2010-10-28 08:20   來源:台灣網

  依據臺當局“交通部”初擬的陸客來臺自由行規劃方案,未來第一階段可能優先開放大陸前500大企業員工來臺自由行,但須由任職公司擔保。消息傳出,島內各界直接反應,多半認為將繼開放大陸觀光團後,為臺灣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臺灣《經濟日報》28日發表社論指出,這些觀察與反應是開放自由行的必然結果,但此一政策背後,是否同時意味兩岸關係進一步邁向正常化發展,以及對兩岸關係改善的非經濟效益,更值得重視。

  社論摘錄如下:

  臺灣開放陸客自由行的政策醞釀已久。在過程中,正負意見並現。支援者認為,以陸客的消費能力,開放後將可讓航空、觀光産業雨露均沾,甚至可促進醫療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反對者則或持管理不易等安全理由,或是擔心無法控管行蹤的大陸人民來臺,可能取代基層的就業機會,甚至連部分旅遊社,也因自由行旅客無須跟團,而認為開放反而使其業績受影響。

  這些正反意見並非沒有根據,但依照臺當局“交通部”的規劃,除第一階段開放的對象有所限制,也計劃參考日、韓與歐洲國家的經驗,加入針對申請者職位、年收入、保證金(書)等配套措施因應。同時,在分階段開放原則下,仍有時間來觀察各界的意見與反應,作為未來開放的分析基礎。

  但除了這些操作執行層面的思考,我們或可以更宏觀的角度觀察這個政策。兩岸隔閡許久,直到這幾年臺灣才陸續解開經貿與觀光的諸多限制,朝向正常化發展。在過程中,兩岸都是循序漸進的摸著石頭過河,而現階段兩岸最需要建立的機制,並非開放項目與金額的多寡,而是互信與彼此了解的建立。建立互信與相互了解,需要時間但也需要方法;開放陸客自由行,或許正是一個促進更深層、更草根的互信與了解的基石。

  會選擇以自由行方式來臺旅遊的陸客,可能多半是年輕、自主性高與活動力強,而且對資訊掌握週全,經濟能力也相對較高的一群人;更重要的是,有膽量來自由行的旅客,多半思想較為開明、西化程度較深。這樣的現在與未來的社會中堅分子,透過自由行的方式,更深入了解臺灣的政治、社會、文化與思想,將有助於促進彼此更深層的了解,也才是長期建立互信的基礎。

  透過這些更緊密,更貼近真實社會的互動,為長期兩岸互信奠定基礎,降低因不解、誤解造成的衝突與對立,或許才是開放陸客自由行更關鍵的意義。同理,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學,更具備這樣功能。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