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雙城記 上海臺北鹿將死誰手?

時間:2010-04-09 08:36   來源:台灣網

  4月7日,率團到臺北訪問的上海市長韓正在臺北市長郝龍斌(左二)的陪同下搭乘臺北捷運淡水線。圖為韓正向搭乘捷運的臺北市民揮手致意。

  上海因市長韓正率團來訪而一夕在臺灣暴紅。臺灣《經濟日報》9日發表社論説:上海的聳立摩天大樓、繁華十里洋場、富豪揮金如土、外資蜂擁爭入,皆令臺灣的媒體與市井小民艷羨不已。韓正市長風度翩翩、溫文儒雅,與販夫學子打成一片,完全顛覆臺灣民眾對高級共幹的刻板印象,固然為一重要因素,但上海于過往20年間,從沒落、陳舊、衰敗的軀殼中,蛻變成一個令人神搖目眩的國際大都會,遠遠超越原來處處領先的臺北,成為全球矚目焦點,才是臺灣民眾對上海刮目相看的根本原因。

  社論摘錄如下:

  20年間滄海桑田,上海從被強行剝奪一切耀眼光芒、變成一個衣衫襤褸的破落戶,搖身一變鮮衣怒馬、睥睨四顧;臺北則自亞洲四小龍龍頭大哥的首善之區,如今形容憔悴、顧影自憐,實豈誰為為之,孰令致之?

  上海之猛然崛起,實乃理所必然;因為雄踞長江出海口、東部海岸核心要地的上海,百年以前即以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國際港埠、金融中心。20年前中國大陸積極對外開放,更以加工出口業為帶動經濟高速成長的引擎,上海恰居沿海加工出口地區要衝之地,重拾過往國際港埠、金融中心的角色,自然駕輕就熟、一日千里,倏忽即恢復原有地位乃至有以過之。由此觀之,上海之再度崛起,絲毫不足為奇。

  臺北的20年,恰與上海背道而馳。原本借加工出口飛躍成長的臺灣,20年間,加工出口業大量西移,經濟成長的主引擎驟然減速,卻始終覓不得足以替代的新引擎。這20年,也正是李、扁兩政權相繼鎖臺自閉的高峰,向來依貿易為命脈的臺灣,被迫自縛手腳,在各國競取中國大陸崛起商機之際,臺灣自我封鎖、避之唯恐不及。因而在全球經濟一片大好、全力前進的時刻,臺灣踽踽獨行、斯人獨憔悴。

  一長一消,20年于茲,海上雙城的地位也大異其趣,過去顧盼自雄的臺北,今日乃不能不艷羨上海的光芒四射而自慚形穢。消長之道無他,只不過能否善用既有利基而已,上海從不能而能,因而大放異彩,臺北由能而自棄,故爾日漸憔悴。

  不過,從20年前重拾舊戰役,上海快意發展,回復舊觀固然不費吹灰之力,但力已用老,要再見異軍突起,恐無重大機會。換言之,上海將在既有軌道上緩步前行。臺北則不然,揚棄鎖臺政策,貿易全面推展,20年前的舊觀不難恢復,但兩岸60年來相互隔絕、經貿往來備受限制,使臺灣的機會即使不鎖臺亦難完全重現。如今透過經濟合作協議、乃至其後的某種自由貿易協議,進而與其他貿易夥伴間自貿協議、投資保障協議的簽署,臺灣將進入一個可完全揮灑、自由施展的嶄新時代;臺北立於臺灣的高點,有無限可能橫陳眼前,只要積極擷取,臺北將脫胎換骨、傲視群倫。

  但再深入一層看雙城,上海的幅員、人口實已與整個臺灣不相上下,加上海空港口,臺北全然無法相提並論。因而臺北若要與上海一較長短,至少要將周圍的新北市、基隆市乃至桃園縣一併納入,不僅其幅員差可與上海比擬,臺北大都會亦擁有松山、桃園兩空港,臺北、基隆兩海港,方能構成一個機能完整可與上海一較短長的經濟重鎮。

  上海20年間積極建設,櫛比林立的摩天大樓固然令人嘆為觀止,但其都市計劃大有瑕疵,不僅綠地偏少、空間狹隘,停車設施尤為欠缺,構成極大瓶頸。與此相比,從容發展數十年,進度猶大為落後的大臺北都會則大有可為,臺北與上海,鹿將死誰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