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臺灣選出支援兩岸和平發展的民代

時間:2010-01-06 13:48   來源:台灣網

  本週末桃園、臺中與臺東三縣即將進行三席“立委”補選,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6日社評指出:誠摯呼籲選民要睜亮眼睛,全面評估候選人的各項條件,尤其是候選人的兩岸政策主張,極有可能影響臺灣經濟未來出路,希望選民選出支援兩岸和平發展的“立法委員”,為臺灣經濟開創最有利的大環境。

  社評説,眾所週知,自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兩岸交流日益密切,目前大陸已是臺灣人民前往觀光人數最多的地區、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順差及第二大的進口來源,兩岸理應建立和平發展的互動架構,走向經濟繁榮發展的道路。

  尤其是當前臺灣面對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知識經濟來臨及大陸經濟崛起的客觀事實,臺灣經濟發展的最佳策略就是善用大陸廣大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及豐富的天然資源,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助力,這已是臺灣經濟永續發展必走的道路,而這樣的經濟發展策略需要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關係並建立制度化的協商管道。

  然而,民進黨執政8年間,在兩岸關係方面不時提出被美國及大陸認為是走向“臺獨”的主張,在政治上與大陸對抗;在國際上要挑戰美國的“一中政策”;在兩岸經貿上採取“圍堵隔離”;在文化及血緣上則採取斷絕措施。民進黨對大陸採取“政治對抗”、“經濟隔離”、“文化斷絕”的結果,不但傷害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並與世界經濟潮流與美國政策背道而馳,結果對臺灣經濟造成嚴重危機。

  至於在兩岸協商方面,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海基、海協兩會制度性對話管道始終關閉,兩岸交流所衍生出各種攸關人民利益的事項,如兩岸直航、臺商權益保障等等,都無法透過溝通協商來解決,造成臺灣人民的福祉嚴重受損,也使臺灣企業發展受到嚴重限制。

  所幸,臺灣人民已經在去年選擇堅持兩岸和平發展的馬英九,面對全球經濟情勢,馬英九提出全然與民進黨的政策不同的方向。在政治面擱置爭議,建立和平、和諧與合作的兩岸關係;在經濟面加強兩岸經貿合作,在當前全球化的浪潮下,臺灣必鬚根據自身的條件,善用大陸經濟發展動能。

  在發展策略上,臺灣位處亞太地區的樞紐地位,擁有絕佳的地理優勢,發展成為世界各國進入大陸的“亞洲門戶”,將可提升經濟的永續發展。在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與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客觀情勢下,兩岸理應在“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前提下“擱置爭議,追求雙贏”,走兩岸和平發展的路線,這才是為臺灣2300萬同胞福祉及後代子孫利益著想的永續發展道路。臺灣必須採取開放政策,持續加速自由化、國際化的腳步,加緊與全球開放的體系接軌並與中國大陸進行經濟合作。

  因此,兩岸實有必要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一方面讓臺灣可以善用大陸豐富的生産資源及廣大的消費市場,作為自身經濟發展的腹地,另一方面透過與大陸的經濟整合亦可避免臺灣被區域經濟整合的潮流所邊緣化。

  展望未來,美國的“一中政策”及大陸的“反獨”政策不可能改變,在此先決條件下,臺灣如何因應,其實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經過一年多的發展,事實證明,馬英九的和平發展方向已經得到海內外人士的普遍肯定,民進黨的“政治對抗”、“經濟隔離”、“文化斷絕”已經被絕大多數臺灣人民否定。

  社評最後説,當前兩岸關係正處於春暖花開的時刻,對臺灣人民與臺灣經濟發展絕對有利,而兩岸海基海協兩會也已簽署12項協議與發表一項共識,奠定兩岸和平發展的紮實基礎。未來馬英九與臺當局相關單位需要“立法院”的支援,才能讓兩岸關係持續走向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希望本次3席“立法委員”選舉,選民能選出支援兩岸和平發展的“立法委員”,支援兩岸關係朝和平發展的道路繼續前進,同時也為臺灣經濟開創永續發展的大環境,這才是臺灣之福、人民之福。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