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視點:選舉、民怨、動新聞成關鍵詞

時間:2009-11-30 07:45   來源:台灣網

  上周,兩個與選舉有關的話題在島內延燒。即將於12月5日進行的“三合一”選舉結果將與2012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有怎樣的聯想?大高雄市長選戰未開,同屬綠營的陳菊和楊秋興即上演了一齣“秋菊怨”。民間,“十大民怨”、“動新聞”都成為民眾熱議的時髦名詞。

  關鍵詞:選戰衝刺

  上周,“三合一”選舉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由於選舉結果攸關明年直管市長和“立委”選舉,也有人將其與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産生聯想。

  廣東臺港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熊席麟24日在香港中評網發文評估:此次選舉民進黨將小贏為勝,在保住原有三席的基礎上再奪得宜蘭縣一席;國民黨則不但將輸掉宜蘭,花蓮、新竹也恐將失去,但也不排除嘉義縣以微弱優勢從民進黨手中奪得的變數。

  針對民進黨從上到下將矛頭對準到處輔選的馬英九,香港中評社27日指出,選戰最後階段,民進黨“天王”提前為2012年練兵,他們不但要拼輔選成效,還要搶佔黨內初選有利位置,縣市長選戰的成敗必將牽動2012年民進黨權力競逐。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7日指出,這本來是單純的地方選舉,但是不少所謂名嘴聲稱這是馬英九的期中考,這種説法值得商榷,與其説是馬的期中考,不如説是縣市長的期未考,縣長做得好不好,組織能力強不強,才是關鍵。

  與2012有關的另一個話題是,綠營近來一再對外宣傳這一年是大陸的“統一時間表”,並以此要求停辦第四次“陳江會”。臺灣《旺報》24日指出,2012年離今天也不過剩下兩年多的時間,要説是大陸統一台灣的最後時程,實在不曉得從何説起;民進黨將選舉命題設定在此基礎上,就免了!
 
  關鍵詞:秋菊怨
 
  大高雄市長選舉還沒開打,同屬綠營的高雄市長陳菊和高雄縣長楊秋興已進入巷戰,接連兩局都是楊秋興挨了陳菊的悶棍,但蔡英文不許他公開喊疼,民進黨同志還噓他心胸狹窄,楊秋興只能撫著瘀青悻悻然。上周,“秋菊怨”的話題持續延燒中。

  臺灣《聯合報》23日指出,上次選舉,菊營以抹黑伎倆贏得選戰;這次民進黨內還沒初選,楊秋興已連吃二次悶虧,陳菊可以作無辜狀,但抬轎的人在幹什麼,坐轎的人真的毫不知情嗎?

  臺灣“今日新聞”網26日發表資深媒體人林幸一署名文章指出:如今是陳菊全盛時期,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陳菊似乎漸達山頂,唯在其陶醉於勝算聲中,切記一句話:“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幸勿盛勢淩人,導致反效果,切記切記,善莫大焉。

  香港中評社的分析則指出,儘管秋菊二人要分出勝負還有段時間,但綠營一副爭到提名就穩贏的自信,不是當南臺灣選民是白癡,就是在吃藍營的豆腐。光是“秋菊相爭”已搞得醜態盡出,一旦2012年逼近時,民進黨內“四大天王”難保不會鬥得更難看。

  關鍵詞:十大民怨

  臺“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票選庶民“十大民怨”,從興利除弊、消除民怨方向著手,落實“庶民經濟”認知概念及具體做法。此議一齣,立即在島內引起廣泛討論。

  臺灣《中華日報》24日指出,雖然各界對票選“十大民怨”的做法不無意見,但我們仍然樂於支援,有道是“民心不可逆,民意不可違,民怨不可積”。我們深信,一個勇於面對民怨、務實解決民怨的當局,絕對比文過飾非的當局要好。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4日指出,找“十大民怨”只是問題的開始而已,等到找出來了,要怎麼解決才是最嚴厲的考驗。臺當局是在喊口號,還是真有本事解決民怨,此時就會見真章。

  臺灣《聯合報》27日認為,臺當局治理軌道能回歸以人民為先,出發點值得肯定。但要治民怨,其實不必花大錢,更不能只看排行榜,而是該先“治心”;政績很難速成,民怨需等量對待,否則這個動作掀起的爭議恐將引發另一個新的民怨。
 
  關鍵詞:動新聞

  所謂“動新聞”,就是將報紙報道的新聞以動畫呈現,讀者可以通過手機下載從視覺上來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自從該“新生事物”被臺灣《蘋果日報》推出後,“動新聞”就在島內成了一個時髦詞兒,看過的民眾反應兩極,來自社會的批評聲浪漸起。

 

  《中央日報》網路報26日指出,壹傳媒在媒體經營上常有創新作法,但這次可能創新有餘,卻模糊了新聞與非新聞的界線,也模糊了新聞與道德的界線,任何媒體都不應該拿新聞自由來為這種污染青少年的“動新聞”作辯護。
 
  臺灣《中華日報》27日説,沒有一家媒體為了賺錢而無視社會責任,有“動新聞”點子者,顯然只想要權力,不想盡義務。臺灣夠亂了,八卦夠多了,壹傳媒,請饒了大家吧!

 

  臺灣《中國時報》27日指出,即使“裸體與屍體”是社會新聞的兩大元素,當“動新聞”將其血淋淋地繪成動畫,標舉言論自由大旗的媒體,請你也拿出一點點作為人的基本道德良心。(趙靜)

 

更多七日視點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