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希:用文教交流溝通兩岸心靈

時間:2009-11-20 08:41   來源:台灣網

王在希(圖片來源:中評網)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在希率“文化教育交流團”正在臺灣進行參訪。王在希在臺北接受香港中評社專訪時表示,中華文化一直在兩岸之間居於主導地位,也始終是保持兩岸密切聯繫的紐帶,所以加強文教交流,在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以及全方位的交流上,具有促進與推動的正面意義。

  對於海協會籌組文化教育交流團訪問臺灣,王在希指出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當時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會面達成的共識,以及海協、海基兩會上次協商時達成的默契,即今後要加強兩岸文化、教育、新聞領域交流的共識。他指出,今年10月底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率領臺灣各大媒體負責人赴大陸,與新聞同業座談,這次則由海協會組織大陸文化教育團進行互訪,希望透過參訪,深入了解臺灣文化教育的現狀,以便深入推動兩岸文教交流。

  王在希説,第二個目的,是兩岸文教交流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就是兩岸有共同文化的背景,都認同、傳承中華文化。從這個角度,在兩岸文教交流的需求下,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與條件。他指出,兩岸經貿交流可以很快的讓兩岸同胞互相受惠、獲得實際利益,值得肯定,但文化教育交流是深層次的,可以溝通兩岸同胞的心靈、增加彼此了解、拉近距離,加深血濃于血的情感,所以文教、新聞交流比經貿交流更具意義。

  王在希認為,臺灣雖保留了大陸傳統藝術,但也被西方藝術、外來文化産生較大的衝擊,在這情況下,如何通過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並在兼顧創新的同時,不和原來傳統的中華文化脫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日前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率團訪台,不僅是簽署經貿協議,還有文化團南北巡迴表演,場場滿座、非常受歡迎,代表兩岸文化交流大有可為。

  對於兩岸教育,王在希指出,學生交流是教育交流領域裏很重要的一環,目前臺灣學生到大陸就讀的人數將近7千人,一半以上是博士生,另一半為碩士與學士生相加約3千人左右,而且有上升的趨勢,下一步應考慮臺灣的大學、教學資源過剩的問題。他指出,大陸約有一半的學生無法進入大學,但臺灣大學數量多達170多所,所以可以考慮適度開放陸生來臺就學。而且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學生交流對兩岸關係的互動、和平的發展絕對是正面、有積極作用,有解決中華文化、民族認同的積極意義。

  對於臺灣“教育部”日前宣佈,將爭取明年6月前招收陸生以及初期承認41所大陸頂尖大學學歷,王在希認為,世界上連美國、俄羅斯、歐洲各國都承認中國的學歷,可見不是水準的問題。王在希指出,兩岸在教育領域,各有優勢、特點、特色,教學方面可以合作、互訪,短期考察、設立講座、擔任客座教授,共同參與學術或科學研究,建立更緊密性的合作,讓兩岸學術思想可以提升,互相拉拔。

  文化創意産業交流方面,王在希表示,兩岸藝人經常同臺演唱,也有兩岸演員合作拍電影,但文化産業合作應可進一步加強,拓寬思路,在走向現代的同時,不要丟棄中華文化的精髓,畢竟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他説,兩岸應利用中華文化特有的優勢,加以發揚,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共同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色、具世界一流水準的品牌,例如共同創作文學作品,共同拍攝電視劇、電影,通過擴大合作交流,走向世界。

  王在希也提到兩岸學生在中華文化傳承上共同存在的問題,一是書法疏于練習,二是古文日益生疏,他認為要多練習書法、多朗讀詩詞古文,才能挽救文學、順利傳承中華文化。

  至於兩岸文字有繁體與簡體之別,王在希表示,一旦兩岸交流變多,這問題肯定要尋求解決的辦法,但要大陸改回繁體字或臺灣改用簡體字都有困難,有些字簡化也是必然,例如“臺”灣的“臺”字就簡化成“臺”,但有些字也確實簡化太倉促、不合理,因此兩岸可以共同研議、形成規範的字體。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