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MOU成真 加油!挑戰才要開始

時間:2009-11-17 08:35   來源:台灣網


  今年2月19日,2009第二屆上海金融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論壇主題為“全球金融海嘯下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而“儘速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則成為被提及最多的話題之一。(圖片來源:新華社)


 

  島內各界期盼已久的兩岸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MOU)昨天終於換文,由臺“金管會主委”陳衝與大陸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主席代表雙方完成簽署。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的社論指出,儘管臺灣已與英、美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MOU,但兩岸MOU的形式及效益超越一般MOU,具有多元重大意義,其不僅打開兩岸金融業的往來通道、兼為市場開放定調,併為兩岸互動開啟第三條路,更為其後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商創造新機,讓兩岸經貿關係進入開大門、走大路的時代,但真正的挑戰也將接踵而至。

  社論説,兩岸MOU是依4月26日第三次“陳江會”簽署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而來,但比60天內談成的時間表慢了近5個月;其間的關鍵不在金融監理合作的專業問題,因為這早有國際通則可循,而是兩岸關係的特殊性阻礙了簽署進程。如今,雙方以務實的簡體文及繁體文、使用“大陸方面”及“臺灣方面”的名稱、採納換文等作為,讓各方鵠候多時的MOU終於完成簽署程式,實是在WTO模式(世界貿易組織下的關稅領域)及兩會模式(海基會、海協會用“兩岸cross straight”)之外,開啟了第三條簽署協議的路徑。這是兼顧國際慣例、形式對等及雙方需求下難能可貴的成果,不只要給參與努力的各方拍拍手,新模式也讓未來合作有了更多可能。

  兩岸MOU的另一效益,是讓雙方監理機關建立制度性的對話機制,降低金融服務業者的管製成本與政策不確定性,並有利於化解大陸金融市場的實質進入障礙。但這項MOU的更特別之處,還在於其寓市場開放意義于其中。

  社論認為,從表面內容看,MOU沒有提到市場準入事宜,但依臺灣對WTO的承諾,臺灣金融服務市場已對所有成員開放,僅對大陸設禁令。如今,大陸願與臺灣簽署MOU,實是臺灣已以某種形式承諾開放陸資來臺,否則即無簽署必要。因此,這代表臺灣願予大陸WTO待遇,這讓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再進一步;由此延伸,在將登場的ECFA正式協商中,臺灣要求給予金融服務業“超WTO待遇”的早期收穫,也將更為順理成章,讓臺灣金融服務業西進,不只拿到MOU這張入場券,還有機會獲得具競爭利基的貴賓證。

  MOU的簽署,不只給予臺灣金融服務業更大的發展舞臺,且其能否成功享用大陸市場開放的收益,亦將是場硬碰硬的實力戰,勝敗猶在未定之天,但臺當局必須要給業者奮力一搏的機會;另一潛在的受惠者,則是在大陸投資的廣大臺商及經營大陸市場的企業,他們將因此而獲得臺灣金融服務業的支援,在金流支援下拓展市場版圖,金融業亦得以持續保有客戶,進而形成良性迴圈,並肩發展成長。

  依國際規範簽署的兩岸金融MOU,將讓兩岸經貿今後的往來開始開大門走大路,亦即很難再以隱晦不明的內規、針對性的行政指導及歧視性的人為干預,進行選擇性決策,這對兩岸企業、經濟發展都是正向之舉,因為企業經營最需要的就是透明、一致化政策,有利於長期佈局。也因此,這對臺灣也是一個嚴苛的考驗;一方面,臺灣是否能擺脫意識形態的糾纏、民粹式的政策討論,讓兩岸經貿往來真正正常化;另一方面,臺當局在推動兩岸金融業進一步正常化、自由化之際,能否將涉及經濟安全的配套,例如陸資來臺審查機制、敏感産業的投資防火牆、金融審慎監理原則等予以明確的規制化,尤為關鍵。恭喜,兩岸MOU成真;加油,挑戰才要開始。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