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開啟兩岸媒體交流的新頁

時間:2009-11-06 10:20   來源:台灣網

  11月4日,由臺灣中華發展基金會主辦的第十三屆兩岸新聞報道獎在臺北舉行頒獎典禮,臺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為獲得電視新聞報道獎的客家電視臺記者林秋伶、徐榮俊頒獎。今年評選活動共有十類、二十八件新聞作品入圍,分別從傳播、新聞、政法、經濟及兩岸關係等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了深入報道,呈現出全面展開且更為深入的良性趨勢。(圖片來源:中新社)

  臺灣海基會日前籌組新聞交流團,由江丙坤帶隊到大陸北京及山西等地參訪,島內共有15家主要平面與電子媒體的總編輯或總經理參加,可以説是歷年來層級最高的新聞交流團。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説,事實上,臺灣各個媒體早已個別到大陸有關機關參訪,尋求合作的機會,但效果有限。這一次由海基會號召,其意義自不一樣,可以説是以一個産業,而非一個企業的角度切入。媒體不僅是社會的第四權,在現代社會中也是一個産業。既是社會公器,又是産業,媒體不僅負責資訊的傳播,也必須維持一定的利潤,才能獨立生存。自從媒體解禁之後,臺灣媒體已形成過度擁擠的現象,甚至出現惡性競爭的迴圈,亟需更大的市場才能進一步發展並扭轉惡性迴圈。我們認為,有實力堅強且足以自我成長的媒體,才可以將媒體第四權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當局應加速促成兩岸新聞媒體的交流合作,以壯大臺灣媒體的實力,業者之間也應彼此一致促成兩岸推動此一工作。
 
  對於兩岸的新聞媒體交流與合作,有人擔心臺灣媒體會被統戰,成為大陸的傳聲筒。因此,綠色媒體《自由時報》批評參加海基會新聞交流團的媒體是自甘墮落,而且是遭到大陸統戰。這樣的評論出自臺灣的媒體,令人十分訝異,因為它對臺灣媒體的認識竟然是如此地浮淺與錯誤。

  社評分析,臺灣媒體歷經了威權到民主的轉型過程,不僅對民主有較深刻的認識,對新聞自由也有很深的信仰,早已練就了一身的免疫功力。我們對臺灣的媒體有高度的信心,因此樂於看到海基會籌組的新聞交流團能夠成行。兩岸的新聞交流,如果在新聞資訊面上有現實的困難,可以先從産業面的交流與合作開始,尤其是媒體內容的製作與發行方面。我們期待在第五次“陳江會”時,媒體産業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排入議程,開啟兩岸媒體交流的新頁,也為臺灣媒體産業注入新的活力。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