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交流:緣起一份共同的記憶

時間:2009-10-29 08:46   來源:台灣網

  中華文化在兩岸交流中核心與紐帶作用的重要性早已眾所週知,在28日、29日召開的2009“交流與共用”——京津臺中華傳統文化研討會中,記者更是時時被這樣的感覺包圍著。來自兩岸的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就中華傳統文化暢所欲言,來自臺灣的王大智先生一番“文化的交流就是歷史記憶的交流”的説法,尤其令記者感嘆:不論世事如何,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感情從未割斷過,不正是源於大家有段共同的歷史、擁有同一個“根”的緣分嗎?

  “自2008年3月以來,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渠道和領域愈發深入和廣闊,兩岸關係迎來一個‘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發展’的嶄新局面。”北京市政協副主席、臺盟北京市委主委蔡國雄一段歡迎辭中的陳述,拉開了與會人士的“歷史記憶閘門”。

  身兼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重要職務的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理事樂美真,説起河洛這個中華文明起源地、世界華人眾多姓氏的祖地,更是口若懸河。他以自己為例説:我本人姓樂,考察後才知道這個姓最早也是發源於河南商丘;我們考察這種“根文化”,正是見證了中原文化歷史的脈絡維繫著兩岸人民共同傳承五千年的血脈。

  “文明文化的交流是一個歷史記憶的交流。”臺北市孫文學會理事長、臺北亞洲藝術協進會理事長王大智提出自己的觀點。他指出,兩岸的隔閡是歷史事件造成的,而不是民族感情的隔閡;共同的歷史記憶是鞏固人民團結的重要指標,而“臺獨”的目的就是要破壞兩岸間的共同歷史記憶。在臺當局的指導下,中華民族的歷史正在島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將有助於兩岸人民的互相認同,大家的歷史一樣,當然大家的認同度就高、就會越走越近。這種文化上以及血緣上的聯結,是兩岸最主要的溝通橋梁。

  兩天的研討會時間不長,但與會人士各抒己見、觀點激蕩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兩岸源於一個祖先、緣起一份共同的記憶。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歲月流轉、時代變遷,但根植與中國傳統文化沃壤中的俗緣與有生以來的血緣一樣,息息相通、血濃于水。

  不忘歷史、展望未來。在此,記者想以臺灣親民黨副秘書長朱甌在研討會開幕式上所説的話作為結語:今天的兩岸關係,有人歸納為經濟的兩岸,有人歸納為政治的兩岸;但其實,只有中華文化才能真正作為聯結兩岸的紐帶。如何能夠尋求共存共榮之道,這是現在兩岸的中國人應該思索的方向。(趙靜)

 

 

  今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60週年的日子,從聖賢故鄉的山東曲阜到海峽對岸的古城臺南,從學者官員到懵懂孩童……兩岸各界代表不約而同地聚集于孔廟之中,以傳統方式緬懷這位中華民族的至聖先師。圖為在臺灣新竹登場的2009年第二屆中華文化快車兩岸師生聯合祭孔大典現場,這也是近60年以來,臺灣民間祭孔規模最大的一次集會。(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