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視點:島內輿論盼為政者塑造道德價值

時間:2009-10-26 08:15   來源:台灣網

  面對還有不到兩個月就要進行的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標榜“清廉、勤政”。但改革究竟是一種象徵性的口號,還是已在行動中的計劃?觀察上周臺灣兩個主要政黨的表現,或可找到答案。誠如島內輿論期待的:飽受陳水扁集團貪腐無能之苦的臺灣,為政者最重要的重建工程就在於塑造道德價值,造福民眾。
 
  國民黨“大風暴”

  20日,國民黨中央針對涉嫌賄選的兩位中常委當選人以取消當選資格議處,創下賄選開鍘的首例。兩天后,5位國民黨“立委”公開呼籲黨中央“重選中常委、改造國民黨”;當晚,國民黨“立委”邱毅宣佈辭去中常委職務,希望以此堅定馬英九改革的決心。截至25日中午,國民黨新任中常委僅剩1人未辭職;預料兩周後進行全面“補選”。如此發展對國民黨是危機還是轉機?對於年底選戰有利還是不利?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5日社評指出,國民黨中央在距離年底縣市長選舉只剩下40幾天的時候決定重選中常委,看起來危機四伏,卻正是脫胎換骨的契機,這無疑可展現國民黨改善選風的決心及堅守清廉正派的立場,對自身清廉的形象當然有正面作用。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指出,黨不正則政不正,端正政風的第一步就得端正黨風,尤其是執政黨。雖然有人批評馬英九的處理是“矯枉過正”、“小題大作”,但對根深柢固的賄選文化,小題不但要大作,矯枉也才能過正,國民黨唯此才有脫胎換骨的可能。

  香港中評社21日分析則認為,馬英九面對中常委賄選等問題均快刀斬亂麻,採“恩威並濟”方式解決,此舉雖有利執政,但若再遭挫敗,反挫力道也將更為直接、強大。

  民進黨擦“招牌”

  上周,許久未露面的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講話了,源於民進黨一則“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競選廣告。林義雄提醒民進黨:政黨講“清廉、勤政、愛鄉土”沒有多大用,因為“光講沒有用,招牌不是擦了就會亮!”

  《中央日報》網路報20日社評指出,要讓過去所堅持的的招牌重新亮起來,如不能醫治根本病因,僅作表面功夫是沒用的,因為真正不乾淨的是環境。民進黨中央何嘗不知道,能否擦亮招牌的關鍵在陳水扁,只是缺乏足夠的道德勇氣來面對陳水扁的問題罷了。

  至於民進黨能靠“臺獨”打贏年底的選戰嗎?香港中評社的分析指出,觀察已上檔的綠營縣市長參選人廣告,多數是強打“政見牌”,還沒見誰敢公開訴求反對兩岸經貿交流、不歡迎大陸游客,與民進黨中央配合每日強攻“臺獨”議題。民進黨因為什麼丟失政權的?實乃維持了8年的路線不對頭,離開民意越來越遠。一是貪腐、二是衝突,這都是民眾不願意看到的。今天,民進黨路線還困在裏面掙脫不出來。如何贏得了?
 
  ECFA:為了人民的“樂業”

  在島內兩大政黨各自標榜清廉勤政的同時,關係臺灣人民切身利益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島內輿論無不期盼兩岸儘速建立這項互利互惠的措施,但也對ECFA的“花”與“刺”各執看法,到底ECFA對臺灣來説是機會?還是風險?

  《中央日報》網路報21日指出,江丙坤常説,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最重要的兩個方向,就是能讓兩岸人民能“安居、樂業”。“安居”就是兩岸建立永久和平發展的基礎,所以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就成為未來的目標;“樂業”就是推動兩岸簽署ECFA,這對兩岸經濟發展是雙贏。臺“行政院長”吳敦義則以“帶刺玫瑰”形容ECFA:同樣一朵玫瑰,樂觀者看到花朵,悲觀者看到刺,而臺當局必須“看見花,也看見刺”、“看見機會,也看見風險”;臺當局的立場是“利益極大化,衝擊極小化”。臺灣《聯合報》12日認為,吳敦義説他也看到了刺,這個論述比較理性客觀,因而也較具説服力。

 

  至於呂秀蓮“國共3年內和平統一計劃”的説法,香港中評社指出,呂秀蓮此説純粹是為了鼓動民眾抵制國共互動、反對兩岸交流、否定兩會協商,其訴求對象不過是臺灣的極端分子;民進黨人一個個的就只會放話、挑撥、鬧事,真的只會這些嗎?正如《中央日報》網路報指出的,儘管很多人對民進黨是否真的有心有能力表現“清廉勤政”高度懷疑,但國民黨並未唱衰根據蔡英文意志拍攝的廣告以及一連串競選策略。反觀一年多來民進黨永遠只有尖酸犀利、永遠只有負面批評,這豈是一個有格調有氣度的政黨所應為之?面對越來越近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一面打著“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口號,一面卻還在延續著歪風、無理、嗆聲等低劣的作法。馬英九在就任國民黨主席後提出“黨優政強”的號召,這個概念將是國民黨自我認知調整的一大革命。“以黨輔政,以政興黨”是一種良性迴圈;相反的,如果黨政異心,黨牽制政,政拖累黨,變成一種惡性迴圈,就很難再超越,而民進黨現在就陷入這種惡性迴圈之中。(趙靜)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