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視點:風災下的臺灣:感傷、感動、感恩

時間:2009-08-17 08:47   來源:台灣網

  一場颱風,見證了臺灣山水的脆弱,見證了臺灣社會的有情有義,見證了兩岸同胞的深情厚誼。上周的臺灣,就是在這樣一種交織著感傷、感恩、感動的情緒中度過。島內媒體一週的聚焦,讓人們看到了災難中凝聚的人心,看到災難中顯現的人性,也看到了災難中不和諧的政治口水,但正如《聯合報》感嘆的:先放下其他吧,此時此刻,只有賑災救人這件事最重要!

  感傷:災難中的悲痛反思
  
  為何大風便成災?在傷亡人數與日繼增的感傷中,島內媒體對這一問題的反思,縈繞在人們心頭。臺灣《聯合報》10日社論指出:莫拉克提醒臺灣,過去做的防颱風、土地保安、治山防洪等的努力是不夠的,甚至邏輯不通;從土地安全、環境保護乃至於土地利用都須重新審視,否則辛勤累積的建設可能不夠一個颱風的消耗。

  臺灣《新生報》12日社論認為,除了要做到不會雨大了、過量了就淹大水,臺灣還要堅定的做到,讓我們的每一塊土地都更踏實、更細緻、更有特色,這樣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才會更有自信和自在,才能吸引更多島外遊客慕名而來。

  臺灣《工商時報》13日社論説出了願望:希望馬英九能成為今天的諾亞,建造一個宛若方舟的水土保育計劃,如此臺灣才有希望在這個天候異常的年代全然得救。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4日文章則認為:怎樣消滅貧窮,以利誘之,既讓每個人能夠享有安全的生活條件,也讓泥石流不斷的大地山川能因為人群離去而得到休養,才是整個臺灣真正的“平衡”之道。

  感動:強韌的臺灣人民

  天地無情!但臺灣是個情感豐富的社會,正如《聯合報》15日社論所説:臺灣人是強韌的,總在最哀痛之時,綻放人性最良善的本質。“九二一”大地震後如此,“八八水災”後亦復如是,“此時我們都是南部人”,人溺己溺,豈有彼此?臺灣愛心全方位動員,剛由金融風暴走出的大企業與民眾慷慨捐輸、集資購買物資送入災區;也有熱血民眾發起“北血南送”,以捐血展現關懷。在在證明:臺灣最寶貴的,是悲憫的人心。

  臺灣《中國時報》14日社論指出,家園破碎的傷慟中,仍有很多無名英雄堅守在救災崗位上,犧牲時間、精神以至於生命,對這些人,我們感謝、珍惜,更應該為他們祝福──是他們的不眠不休,是他們的堅持努力,是他們的不離不棄,讓災民的漫漫長夜有了光明的可能,讓災區在柔腸寸斷裏見到了溫柔守護。

  臺灣《聯合晚報》12日社論則認為,文明社會不能全依賴個別犧牲或“高貴的人性”來救災,這次暴露出臺灣的行政體系的救災效率不佳,都是政治發展落後於社會需求的證明。希望那些在第一線救災的英雄們的付出能喚醒臺灣行政體制的麻木不仁,亡羊補牢,他們的犧牲才算有了價值。

  感恩:患難更見同胞情

  臺灣的災情自然也牽動著大陸同胞的心,連日來,大陸掀起的捐贈熱潮一波接著一波。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3日評論文章説:無論來自世界哪一個角落的捐款,都值得歡迎和感恩;但誠如臺灣各界對四川汶川地震災情的捐款,是大陸來自海外捐款最多的一樣,這次大陸各界對臺灣災情的捐款,也遠遠超過海外的其他地方。因此,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同胞情誼,是任何人都歪曲不了的客觀事實。民進黨、臺聯黨及其他“臺獨團體”此刻未敢像平時那樣,任意指控大陸捐款是“中共統戰”,由此可見兩岸人民互表善意,必使偏激勢力無法見縫插針。

  該報14日社評更進一步指出:兩岸血緣相同、文化同源、語言相通、地理相近,原本就應相互扶持、優勢互補、共謀發展。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在遭受天災襲擊之後更是患難見真情,相互伸出援手,協助對方度過難關,未來雙方理應秉持同胞情、民族愛,相互扶持,共同開創兩岸中華民族的新世紀。

  感觸:災難中的不和諧

  正當臺灣各界全力救災之時,“獨派“團體卻在網上挑起意識形態對立,特意製作臺灣企業及知名人士去年四川地震捐款清單,逐一點名逼捐。香港中評社14日評論指出,經歷了全球金融海嘯,臺灣沒有多少家企業的盈收情況比川震時好;即便如此,不少臺灣企業依然拿出鉅款賑災,他們盡了社會責任,卻因為拿出來的錢沒有比川震時的多而聲譽遭到攻擊。看到這樣“有計劃”的逼捐行動,讓人感慨,怎麼能為了政治目的,把社會價值觀扭曲到這樣地步?

  至於部分民進黨人士引發的“政治口水戰”,《聯合報》10日社論感嘆:先放下其他吧,這種時候,沒有餘地去容忍互相指責誰救災不力,沒有餘地去聽藍營和綠營爭辯是誰阻擋了治水預算。“待重頭收拾舊山河”的工作龐雜無比,後續還有多少危橋要重建,多少山坡地要整治……大家必須同心協力!(趙靜)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