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今天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昨天在湖南長沙落幕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為兩岸交流邁進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在經貿之外,兩岸奠基於5000年悠久文化的共同背景,有許多值得攜手合作之處,許多臺灣人已經看到了其中的瑰寶,進而伸手掌握;民進黨迄今仍拒絕交流、拒絕承認大陸學歷,但臺灣不能因為民進黨的不進步而退步。
文章説,兩岸從去年馬英九上任全面加速交流以來,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乃其中相當特殊一項活動。過去以經貿為主軸的交流,在兩岸攜手共度全球金融海嘯前提下,達到了可觀成效;然而,兩岸歷經60年隔閡,要繼續並肩走下去,文化融合絕對是很重要的一環。經貿只是處理生活上的問題,文化才是解決兩岸社會、人文、思維落差的重要基石,紮根工作做得好,才會開出美麗的花朵。
可以説,如果沒能讓兩岸透過文化交流緊密結合在一起,經貿交流再密切也很脆弱,就像中美貿易、臺美貿易、臺日貿易一樣,生意做得再久、再大,也只是生意的夥伴而已,永遠不會成為兄弟、家人。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儘管有不少臺商在大陸投資、經商,也有許多臺灣人前往大陸旅遊。然而,少了文化做為黏著劑,兩岸關係就一直停留在經貿層次,始終無法跨越那道心靈鴻溝。
民進黨執政期間,投注大量資源在“去中國化”,把“中國化”與“臺灣化”一刀切割。不止把“臺灣意識”扭曲為“臺獨意識”,也把“本土化”扭曲為“臺獨化”,到最後甚至瘋狂到以“本土化”排擠“國際化”。小學在基本的國語(普通話)之外,不是忙著教英文讓下一代與世界接軌,而是要小學生用羅馬拼音去學臺語、客家話、原住民語。幾年下來,導致臺灣學生英文成績低落,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無法讓子女補習,在起跑點就輸了。
民進黨以文化來包裝政治的目的並沒有成功。兩岸共用5000年曆史是不能改變的事實,臺灣中學以上的國文教科書,有大量文言文教材,一定要閱讀傳統經典史籍;孩子們要把文章寫得好,就得多讀多背詩詞歌賦、成語。扁當局“教育部長”杜正勝把“三隻小豬”當成語引為笑柄,事後杜正勝居然還硬説,他是胡適的信徒,反對引經據典,也不贊成官方公佈成語,“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心態之扭曲由此可見一斑。
臺灣須要找回過去8年被扭曲的文化觀,回到正確的路上。最近,標榜兩岸産業結合的“CHAIWAN”紅得發紫,其實兩岸文化一直就是“CHAIWAN”的結合,民進黨過去試圖要將之毀掉沒有成功,現在的兩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它再擦亮,找回過去的緊密連結,引領全球風騷。
文章説,在過去幾個月,馬當局推動“修法”要開放大陸學生到臺灣就學,一再遭到民進黨的杯葛,綠營也堅決反對臺灣承認大陸學歷。民進黨這種態度説穿了,不外是為了追求政治利益的愚民手段,自己的家人可以到大陸經商、就學,對外又要做出正氣凜然的姿態,把中南部淳樸的鄉下民眾耍得團團轉,選舉到了就被綠營政治人物用遊覽車載著到處幫忙搖旗吶喊。
就和企業的合作一樣,臺灣太小、資源太少,放眼未來,兩岸在人才資源上也唯有走“CHAIWAN”模式,才有發展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學生到大陸求學,乃至未來在大陸就業,這都是很正常的事,也是未來的趨勢,臺灣人才有這麼大的腹地可以發展,為什麼不運用?同樣的,臺灣也應該歡迎大陸學生來臺,來體驗中華文化的茁壯進展,以及臺灣用有限資源在全球科技産業發光發熱的寶貴經驗,讓大陸民眾更了解臺灣。
幾十年前,臺灣留美潮帶動優秀人才在海外枝開葉散,不論是留在美國發展,還是回到臺灣執教、從政、經商,都奠定了臺灣幾十年發展的堅實基礎。臺灣下一個發展契機在大陸,當大陸那麼大的市場、資源擺在眼前,臺灣人沒有道理還自己把自己困住。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