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推“有品運動” 輿論:有品政治是首要

時間:2009-06-19 09:10   來源:中國臺灣網

馬英九

 

  6月17日,馬英九著制服亮相臺北車站,參見臺灣有品運動啟動儀式,展現出“馬氏品味”的不同風採。(來源:香港《大公報》)


  臺當局“教育部”今年將撥12億元(新臺幣),推動“臺灣有品運動”,不僅提出5項品德核心價值;並擬具3年計劃,補助各校推動品德教育。日前馬英九親自主持啟動儀式,希望導正孩子們能更尊重生命等。

  該事引發島內熱議,亦有媒體直言:我們更關心的,在于這一運動是否反映了馬當局某種“政治道德重整”的縮影?為官者自己以身作則、潔身自愛,先創造一個“有品政治”的大環境,或許是說服社會的不二法門。

  “有品”的藥在哪里?

  臺灣《聯合晚報》18日社論指出,品德、質量、品味,的確是臺灣社會急切需要的,也是教育做得不夠好的部分。“教育部”推動“有品教育”,診斷病徵是對的方向。不過,請出“總統”和“部長”扮演列車長,找些小朋友來同樂一番,再借由媒體廣為宣傳,如果只從這種“表演”的形式主義出發,想把人教成“有品”,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社論說,品德、質量、品味會如此匱乏,因為這些東西本來就很難教,在臺灣,能把“公民與道德”課程考出高分的學生太多了,但臺面上人物能稱得上“有品德”的卻很少。

  臺灣大眾都能認知“沒品”的病,但有效的藥卻沒那麼容易找到。老師對于“沒有標準答案,無法考試”的教學可能不太擅長。“教育部”在邀請藝術家進駐校園之前,恐怕藝術家得先進到“教育部”,對決策官員灌輸一下什麼是美學品味吧!“教育部”用心良苦,但要找對“有品教育”的藥方,不要把錢花在口號宣傳和形式主義上面。

  品格教育在生活中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署名孔令信的文章指出,當龍應臺寫《品格》向當時的執政者陳水扁提出“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誠實是第一原則”,這是多麼重要的時刻,因為那時有多少臺灣的政治人物走向腐化貪婪之路,更不敢向人民誠實以對。那時候“品格”是多麼“嚴正地吶喊”!

  同樣地,近日在惡少亂棒下犧牲的一名孝子,在網友們的同仇敵愾下,警方卯足勁追兇揪出了5名中輟生。他們沒有權勢,卻在酒精的催化下不把人當人!當“教育部”的“有品運動”列車開向校園開向社會之際,可曾開向這些流浪孩子呢?

   品格教育不是喊喊口號,更不是開個學術研討會就可以提升,品格教育是教導人成為一個完整健全的人,做一個能夠俯仰無愧于天地的人,不需要權勢也不需要靠暴力,靠的就是自己的良心。文章呼吁:向社會中那些平平實實的人們學習吧!一位老師肯向學生說“對不起”,他從考題中向學生悔過,引導學生在答題時反省悔過而淚流下來,這不就是最佳的品格教育嗎?

  為官者應先創造“有品政治”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天的透視集文章則指出,透過政治力來鼓吹道德歷代有之,是非成敗見仁見智;我們更關心的,毋寧在于這一運動是否反映了馬當局某種“政治道德重整”的縮影?

  文章說,從政治學理來說,保守的政治、尊重傳統的政治,並不一定是壞的或反動的做法。然而臺灣情況特殊,“改革”幾乎成了歷任執政者的口頭禪;至于改出了如何成果,看看教育現狀,嘗鼎一臠,概知其余了。尤其陳水扁任內,表面講“改革”,實則一切以意識形態挂帥,執行了近乎“偶像破壞”的種種措施。加上陳水扁個人與其家庭貪婪腐敗、言行無狀,臺當局自己就是“有品”的最佳負面教材,去年才終于被趕了下來。

  所以,馬當局上臺,是否代表著激進和保守的另一回合擺蕩,目前仍有待觀察。但欲提倡“有品教育”,為官者自己以身作則、潔身自愛,先創造一個“有品政治”的大環境,或許是說服社會的不二法門。如何尋求一條保守而中庸的施政路線,卻不是恢復偶像、重返封建的開倒車,實屬一項需要智慧的挑戰,更非舉行儀式、熱鬧一番,就可以交代過去的。(趙靜)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