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扁與民進黨之間已是利害衝突關係

時間:2008-01-17 09:27   來源:台灣網

  

民進黨將慘敗歸咎為選制不公,仍未能正視問題根本所在。圖為民進黨黨部為敗選道歉。

  這次“立委”選舉的結果,一般都認為是一次典型的對陳水扁不信任投票。但面對敗選現實,陳水扁在“外交”出訪的談話中卻依舊堅持路線正確,沒有中間路線,這種心態令人清楚的感覺到,目前岌岌可危的已不只是謝長廷的“總統”選情,而是整個民進黨未來的發展了。 

  目前民進黨內檢討敗選的原因,絕大多數都是歸咎於選制對民進黨不公平。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指出,這其實是故意在混淆視聽,要知道即使國民黨因為勝選而拿到若干超額席次,但不論是就政黨票還是區域票計,國民黨都超過半數,區域“立委”選票以53.5%對民進黨的38.17%,政黨票以51.23%對上民進黨的36.91%,兩種選票的差距都高達十五個百分點,已經是相當清楚的民意表達了。 

  這樣的選舉結果,表面看來變動很大,但在民主國家卻是常態,單單去年一年,就有美國、日本、波蘭、委內瑞拉等多國,因為執政黨以意識形態治國,都相繼面臨大選挫敗,日本、波蘭政府因此調整路線,即使委內瑞拉狂人查韋斯都必須向民意讓步。

  但到昨日為止,陳水扁除了一句“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之外,仍然將敗選責任推給他人,他向薄瑞光説,如果是舊選制,民進黨應該拿到四十四席,不是二十七席。陳水扁或許不願承認,這少掉的十七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是他的操作而流失的。 

  社論認為,以這次在臺灣首次實施的單一選制論,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對輕微的民意變動相當敏感,尤其是如日本及臺灣這樣幅員小的國家/地區,由於地方議題不明顯,選舉結果往往就成為對執政黨或領導人的信任投票,這次臺灣“立委”選舉,其他議題完全消失,扁一手主導“入聯公投”、“統獨公投”議題,釀成整個選舉結果其實是對陳水扁的不信任投票,只要每個選區平均少五個百分點,就夠讓許多候選人從贏轉為輸。

  換言之,要在這種選制下勝選,就是要在各個選區內爭取相對多數的選票,也就是要爭取中間選民,這當然是和只固基本盤的選舉策略完全背道而馳的;但扁卻在選後不斷大談基本盤還在,更堅持選舉路線正確,問題是,他如何解釋既然路線正確,卻為何無法得到多數民意支援?

  二年前的“修憲”,就已確定臺灣選制將改變,制度調整必然改變政黨行為,民進黨為了符合單一選制要求,當然該調整過去深綠路線,但為何向來對大環境相當敏感的民進黨,竟任由謝志偉、杜正勝、甚至莊國榮等小丑盡情演出,聽任選票流失?甚至在明知要面對單一選區挑戰下,竟然還發明瞭“排藍條款”,刻意封殺黨內中間形象候選人。該如何解釋民進黨如此瘋狂的自毀行為呢? 

  至此,有心維持民進黨香火的大將,難道還看不出來,扁與民進黨之間,已是利害衝突的關係。對扁而言,即使採取急“獨”冒進路線沒有選票,他也必須堅持到底,才能穩坐“獨”派教主地位以自保。畢竟如果真如扁所説,堅持臺灣主體路線的,不只是深綠,而是臺灣多數的意見,那麼為何是支援藍營的所謂“中國的同路人”最後勝選?足見任何路線之辯,對當今的陳水扁而言,都是工具罷了。 

  如果扁的自相矛盾,其實就是為了他個人的利益,那麼對民進黨而言,跟著扁走下去,已是山窮水盡。民進黨二千年能執政,靠著是深綠與中間路線合作,但當扁涉貪腐,導致中間選民流失後,扁卻拉攏基本教義派與中間對抗,讓本來已有能力調和中間與深綠的民進黨,掉入非此即彼的兩難困境中。 

  社論指出,這樣的困境,在此次選舉相當明顯,而當民進黨在高雄縣市得票率都輸國民黨,南部鐵票區逐漸失守,所謂的基本盤也在流失。面對未來,也難怪不少支援民進黨的人會擔憂,這已不是“總統”是否當選的問題,而是民進黨必須有長期在野臥薪嘗膽的決心。 

  這八年來,陳水扁帶領民進黨所採取的路線,幾乎將法治基礎摧毀殆盡:藐視“立法院”、破壞“司法”公信力,摧毀獨立機關等,所謂的民主制度,在當下臺灣只余選舉投票一項了,而當陳水扁故意曲解選舉的結果,民進黨內若又完全沒有警覺,連人民借由民主程式傳達的訊息都遭到蔑視時,必然還會遭受民意更強烈懲罰的。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