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請正視兩岸和平發展的現實潮流

時間:2009-04-25 16:24   來源:台灣網

4月25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南京紫金山莊歡迎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一行(鐘寶華 攝)

  正當兩岸第三次的“陳江會”即將開始之際,民進黨又重施故技,大肆批評馬英九“親中賣臺”、“矮化臺灣”或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産黨聯手打壓臺灣等等;又説馬英九日前肯定“胡六點”的説法“傷害臺灣主權”、“自我矮化主權”。

  臺《中央日報》網路版發表社論説,不知民進黨高層可否想過下列這個問題: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最容易引起深綠支援者的共鳴,卻無助於事實真相的討論,反而會加深他們對改善兩岸關係的不安全感。

  一個有責任感的政黨,不應當只以爭取選票為消極目的,而必須以正確、理性的態度教育選民。現在的民進黨真應該好好地向他們的民主前輩求教,學習過去如何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威權體制之下,仍能以論述感動基層小民,進而為臺灣的民主化紮下堅實根基。

  回頭審視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根本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他們寄望臺灣能從美國或日本與大陸的衝突中獲利。倘若不從其願,他們就轉以“污名化”手法來打擊領導人的威信。深究這些作為,指明瞭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著墨,已經脫離兩岸現實發展和國際環境了。難道民進黨真的以為,臺灣要面向世界,就可以對兩岸和平的發展趨勢視而不見?以為大陸所發生的任何事都與我們無關?既然以種種數據來證明過去陳水扁當局並未阻斷兩岸交流,那為何對馬英九當局的兩岸開放政策又嗤之以鼻呢?民進黨是否應當先解釋這個矛盾之處?

  試問,如果國民黨一手推動的兩岸和解路線不被人民支援,那馬英九先生又何能在去年的臺灣大選中獲取七百多萬選票呢?如果美國希望從緊張的兩岸關係中謀取私利,為何又會一再鼓勵兩岸重啟對話以降低誤判風險呢?

  本月初在倫敦舉行的“G20峰會”,集合了世界20個主要貿易國家來共同研商如何攜手合作以度過此次的經濟危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被安排坐在主人英國首相布朗的右手邊,就能看出大陸在世界經濟體系的份量了。而該會被世界主要媒體形容為“G2”,亦即是胡錦濤與奧巴馬的雙邊高峰會,也可得知各國對中國經濟復蘇的殷切期盼了。

  馬英九當局順應時代潮流,希望與大陸以和談來取代過去喊打喊殺的衝突模式,這種轉變是合乎兩岸的利益及人民的企盼。要知道,走“民粹路線”是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政治資本的偏鋒,就像陳水扁8年間的所作所為。結果呢?除了緊張的兩岸情勢、嚴重受損的臺美關係、及不被尊重的國際地位之外,人民最後得到什麼?

  如果國民黨真的只想獲得短期政治利益的話,大可不必甘冒被泛綠支援者指責“賣臺”的風險,苦心經營兩岸的關係,力求為臺灣人民爭取福利,畢竟這是吃力不討好的歷史任務。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當年就是有了這樣的歷史使命,體認到兩岸如此僵持下去對臺灣是相對不利的,因此他毅然決然地踏上“和平之旅”,展開兩岸破冰,也才會有當前如此平穩的交流期。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而過去國共內戰所帶來的無窮傷痛及對一般平民的傷害更是不計其數。當前的兩岸領導人就是體認到過去的教訓,希望能一步步地化解過去的恩怨情仇。在無法完全取得互信的前提下,首先以經濟交流來換取時間,增進雙邊的認識與信任,不正是符合當前人民需要的良策嗎?兩岸間非政治性的通婚、文化交流、經貿往來等,無形中都讓兩岸人民意識到,任何兩岸爭端都應該、也都可以經由理性對話來解決,任一方非理性的手段都應當被人民唾棄。

  民進黨在污衊馬英九和國民黨之餘,應該靜下心來,重新審思其兩岸政策為何不能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援與認同。無論何時民主都需要強大且忠誠的反對黨,而人民也期待民進黨能扮演好這樣的角色。如果民進黨真的以臺灣、以人民為念,就應當痛定思痛,拋棄過去不切實際的主張,回歸對臺灣有利的政策討論,這才是反對黨應有的職責與態度。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