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澳報:爭取民進黨人要靠包容和耐心

時間:2009-01-07 13:41   來源:台灣網

  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首次“點”了民進黨的“名”。不過,這個“點名”並非只是譴責民進黨,而是向民進黨“喊話”,呼籲其認清時勢,停止“臺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胡錦濤作出鄭重承諾,只要民進黨改變“臺獨“分裂立場,北京願意作出正面響應。《新華澳報》今天的一篇評論文章對此指出:這是大陸對民進黨政策進行微調的重要訊號。

  文章説,胡錦濤首次直呼民進黨,表明對民進黨的政策開始有所變化,希望民進黨內的理智力量,能夠順應潮流,廢除“臺獨黨綱”。胡錦濤對民進黨“喊話”,是他在對臺政策中,“以人為本”精神的充分體現。那就是將“做臺灣人民工作”的面度擴展至廣大的民進黨人,也就是最大程度地爭取臺灣民心。這對將來兩岸協商時,能夠從各種不同的管道聽到各種不同聲音將會起到積極性作用,對兩岸關係的促進和發展也具建設性。

  表面上看,胡錦濤首次對民進黨“喊話”的內容是“對牛彈琴”,即胡錦濤作出的承諾多好,民進黨的領導人未必能聽得進去。實際上,胡錦濤的談話發表後,儘管民進黨並沒有如過去般以“制式語言”響應並起鬨之,但基本上仍是處於冷處理,更有所堅持的狀況。然而,胡錦濤在此時此刻向民進黨“喊話”,必然會産生深刻的效果。尤其是在曾經在選舉戰場上氣勢如虹的民進黨,因受陳水扁家族貪腐案的影響,連續輸掉了幾場重要選戰,甚至還失掉了執政權;而“政黨輪替”後,陳水扁的貪腐案又遭司法機關窮追猛打,因而全黨士氣都陷入空前低迷。在此之際,胡錦濤的“喊話”必能觸動到民進黨中的一些人的神經,逐漸發生作用。

  文章指出,當然,起作用的,並非是胡錦濤“點名”民進黨的那一段話,而是在這段話之前,呈現“軟的更軟”對臺策略的另一段話:“對於部分臺灣同胞由於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甚至誤解、對發展兩岸關係持有疑慮,我們不但願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而且願意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增進福祉。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臺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

  其實,大陸方面此前就有悄悄地做著這類工作,而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就在陳水扁仍在臺上瘋狂推動“臺獨”分裂活動之時,大陸方面曾透過各種途徑,邀請民進黨中的一些中堅人物,尤其是“新潮流係”骨幹前往大陸地區參訪、出席學術研討會,或是開放這些人到大陸旅遊、探親。他們在到了大陸之後,耳聞目睹到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各方面發展的實況,也在與涉臺專家學者的交往中了解到大陸對臺政策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因而深受觸動。只要大陸方面能繼續落實貫徹胡錦濤這段談話內容,必能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並從量變促成質變,促成民進黨的主要領導人改變立場。

  實際上,在理論層面上,民進黨的“臺獨黨綱”已被“臺灣前途決議文”所凍結。儘管其後又搞了個“正常國家決議文”,對“臺灣前途決議文”進行反制,但並未影響到“臺灣前途決議文”對“臺獨黨綱”的“凍結”效果。故就此而言,這已為民進黨主要領導人改變“臺獨”分裂立場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謝長廷曾表述過“憲法一中”,這就預留了雙方打交道的空間。實際上,謝長廷就響應胡錦濤的“喊話”説,雙方可以擱置爭議,各説各話,但兩岸對話不該預設“前提”。

  但在目前階段,那些因曾受過“皇民”教育,因而“臺獨”頭腦十分頑固的“臺獨”原教旨主義者,仍能對民進黨發揮著重要影響,甚至有時還能綁架民進黨的政治取向,故要想民進黨在短期內發生“質變”,並不容易。因此,爭取民進黨的工作,只能是一場“持久戰”,要作長期打算。一方面,要耐心等待那些打算為“臺獨事業”奮鬥打拼的中生代逐漸掌握民進黨的領導大權,及隨著時間消逝,那些老“臺獨”分子在人生和歷史的舞臺上消失,阻力減少;另一方面,大陸也應潛心把自己的事情搞好,以向臺灣人民展示對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誠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文章最後説,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當然要繼續依靠與中共攜手搭建“國共平臺”的國民黨人。但是,畢竟臺灣地區的社會制度不同,單憑國民黨之力仍不足夠,還必須擴大團結面,爭取到那些中間選民以至是部分民進黨人也參與盛舉。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不能指望短期內可以實現。而要做好這一工作,關鍵是在於徹底落實胡錦濤的講話精神,只要不是頑固不化的“臺獨”分子,都宜解除對他們“登陸”的禁令,真正拿出“最大的包容和耐心”。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