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核災 兩岸新能源合作勢在必行

時間:2011-03-30 14:06   來源:台灣網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社評“應對核災 兩岸新能源合作勢在必行”。社評指出,兩岸要繼續發展核能,雙方的合作勢在必行。在全球核能發展可能進入另一個寒冬的情況下,兩岸應掌握機會,在發展新能源上加強合作,則不但可以加速能源的多元化,同時也有助改善産業結構,減少對能源的依賴。 

  

  全文摘編如下:

  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讓全球反核聲浪急升,德國第三大邦巴登符騰堡27日邦議會選舉,德國總理梅克爾領導的基民黨失去該邦58年執政地位,輸給以反核為訴求的綠黨,改寫德國地方政治版圖。在臺灣,角逐民進黨“總統”提名的黨主席蔡英文提出“2025年非核家園計劃”。在大陸,福建省省長黃小晶公開宣示,將停止後續核電廠計劃;福建省不要成為核電省,有3個核電廠就夠了。據消息透露湖北省等也將跟進,兩岸核能政策顯然已受到衝擊。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臺灣97%能源仰賴進口,産業發展又以高耗能的電子資訊、石化、鋼鐵等為主力産業,在全球能源價格節節攀升、國際社會減碳壓力下,發展核能是不得不爾的選擇。 

  大陸雖有相當的化石能源蘊藏量,但因為經濟規模龐大,近年經濟發展又極為快速,能源需求遠超過供給能力,必須大量仰賴進口能源。大陸核電佔總發電量的比例極低,因而發展核電乃成為大陸突破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的必要選項。 

  日本是兩岸近鄰,過去又被公認為核安模範生,福島核災讓核安問題受到高度關注,也打亂兩岸核能發展的腳步。 

  從短期來看,世人對核安的普遍憂慮,必然會延緩新建核電廠的計劃。但從中長期來看,燃煤、燃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蘊藏量有限,供需失衡情形將日趨嚴重,而且為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減碳的迫切性愈來愈高,再加上水力、太陽能、風力、地熱、潮汐、生質能源等再生能源發展亦受限于技術及成本因素,到2050年最多只能供應全球約15%的電力需求,因此,核能發電在提升安全防護及更嚴密的監管下,終究仍會是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選項。尤其,兩岸都高度依賴進口化石能源,現在就談廢核或停建核電廠顯然不切實際。 

  不過,兩岸要繼續發展核能,雙方的合作勢在必行。臺灣現有3座核電廠,核四廠也已接近完工階段;大陸有6座核電廠13部機組在運轉,還有12座核電廠24部機組正在興建,且多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沿海一帶,與臺灣一水之隔,因此,兩岸核能安全的合作格外重要。除核安事故相互通報機制應儘速建立之外,臺灣核廢料最終貯藏場尋覓困難,在核安考量下,送往幅員遼闊的大陸偏遠地區貯藏應是最可行的方法,也是未來核四廠持續運轉的必要條件。相對上,大陸核電廠擴充過速,興建、營運管理及監督的人才及經驗均有不足,臺灣可以在核能資訊、人員及經驗交流上,提供大陸必要的協助。透過雙方互利互補,共同建構核能安全網,才能強化兩岸人民對核安的信心。 

  此外,核能安全影響到整個區域甚至全世界,因此,兩岸核安合作也應該納入區域核安合作機制的一環。大陸與日本、韓國已建立核安合作機制,不僅應加強落實並擴大跨國核安合作,也應該讓臺灣共同參與,透過集體的力量,加強保障區域的核能安全。 

  在全球核能發展可能進入另一個寒冬的情況下,兩岸也應掌握機會,在發展新能源上加強合作,則不但可以加速能源的多元化,同時也有助改善産業結構,減少對能源的依賴。 

  太陽能是未來最具潛力的新能源。兩岸太陽能産業基礎雄厚,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臺灣資訊業龍頭大廠包括臺積電、聯電等均已跨足太陽能産業,如果兩岸能夠加強太陽能産業分工整合,減少重復投資,加強合作開發關鍵技術,大幅提升太陽能的發電效率,則必可讓太陽能的使用更為普及,而且可大幅拓展太陽能産業版圖,成為促進兩岸經濟成長的新動能。 

  澎湖縣最近舍博弈産業而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希望建設低碳島;大陸在風力發電也累積豐富經驗及相當成果,兩岸風力發電合作亦大有可為。其他如海洋能源、生質能源等,兩岸都有合作的空間。 

  在傳統能源上,海域石油共同探勘以及開發是確保長期能源供應的另一可行途徑,雙方也已建立若干基礎,應該儘速付諸積極行動,為兩岸能源合作開展全新的局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