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考慮”讓臺灣走不出停滯消極的輪迴

時間:2010-03-15 08:22   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國時報》14日發表社論:《“選舉考慮”讓臺灣走不出停滯迴圈》,現摘錄如下:

  因健保費調漲問題請辭的“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決定離開公職後,似乎“豁出去了”,不但直言辭職後,長官就不得不重視健保費率問題,還想發起“公投”,規定“每隔一年至多只能有一次選舉”;楊志良認為臺灣選舉頻繁,“禍國殃民”,為了選票,很多事都不敢做,甚至為了區域型、地方型選舉的幾百張選票,就阻止了對絕大多數人民有利的政策。他對此深不以然。

  楊志良這番有關選舉操作的批評,讓人心有慼慼。然而,仔細分析,造成政務無法順利推展的問題根源其實並不在於選舉過多,而是因為政客太多,而且政客對所謂的民意需求與流向有著錯誤的理解。 

  老實講,民進黨和國民黨這兩個政黨真的是“二哥不用笑大哥”,多年來,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幾乎只要遇到選舉,公共政策該做的不敢做、公用費率該調的不敢調,這次的健保費率調漲是如此,討論了20年卻始終只聞樓梯響的“證券交易所得稅”也是如此,還有,即使吳敦義表示將在2011年實施軍公教課稅,但是在藍綠民代誰也不想得罪選民的情況下,加上又將進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這個政策是否能夠如期實施,變數還很多。 

  為了選舉、為了選票,政治人物、政黨不敢調漲各種費率或者稅率,因擔心會踩到地雷。然這種不作為的消極心態,真的能夠討好選民?似乎也未必。2008民代及“總統”大選前,全球油價飆漲,當時執政的民進黨因為擔心影響選情,油價凍漲5個月,結果臺灣“中油”總共虧了數百億元,但凍漲政策並沒有幫到民進黨的選情,民進黨兩個選舉都輸了;更不用提宣佈停建核四,造成當局近5千億元的損失,加速臺商的外移風潮等等。 

  誠如楊志良的觀察,臺灣已是個成熟社會,對於必須面對、必須要處理的費率、稅率問題,多數民眾會有合宜合理的因應態度。油價不漲,結果造成“中油”鉅額虧損,甚至投機行為,其後果還不是由全體臺灣民眾埋單,難道人民真的那麼不會想嗎? 

  再提到“選舉前”這個吊詭的説法,到底要距離選舉多久才不算是“選舉前”呢?以臺灣連年選戰、政治人物與政黨總是早早就進入選戰狀態的慣性來看,大概一年到頭都是“選舉前”吧!這次“衛生署長”打算調漲健保費率,結果被藍營民代指為“都不為選舉考慮考慮”,也令人很感納悶,在距離年底選舉還有9個月時間的此時此刻,要調漲健保費的議題被指為“不適合在選舉前談”,那麼到底要等什麼時候才是適合談健保費率的時機呢? 

  按照部分政治人物的邏輯,無論誰執政,除了減稅、提高老農津貼之類的議題,其他的應該永遠都不能談吧,因為選完“五都”還有選“總統”,選完“總統”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選舉,每個選舉都有禁忌、都不能談費率、稅率的改變與調整,民進黨不敢,國民黨一樣也不敢,那臺灣就乾等在這裡,什麼都別做好了,做事需要新的資源挹注,誰敢開這個口?連不知道討論了多久的證所稅、軍公教課稅等議題都始終出不了臺,還能指望其他更前瞻積極的作為嗎?看起來,當局根本沒有一件敢做的事,甚至連提都不敢提,因為一講就被要選舉的人噓、轟、罵,結果造成執政者怯懦短視,人民要這樣的當局有何用? 

  民進黨當局把選舉操兵當執政,該做的事不做,引起人民厭惡,最終他們也失去了政權;國民黨當局在所謂的庶民議題下,還是一樣天天在選舉,一樣被只關心下一次選舉、卻從來不關心下一個世代的政客所綁架,施政像鬼打墻,完全讓人看不到長遠的規劃在哪、看不到出路在哪──儘管國民黨輪替了民進黨,但臺灣卻依然還是走不出停滯消極的輪迴。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