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選舉風氣一向不甚“乾淨”,《蘋果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説,不乾淨選舉有兩個源頭:候選人及其政黨和有政治立場的媒體。這兩種源頭決定了臺灣選舉的負面性。令人最痛心的是打著新聞自由的旗號,卻濫用自由與權力為自己陣營塗脂抹粉,打擊對手陣營的媒體。主要內容如下:
西方國家在選舉前,候選人往往會聯合簽署“拒絕負面選舉公約”,以響應社會的期望。簽署後沒人敢搞造謠抹黑的事,否則必遭選民唾棄。臺灣沒有候選人願被綁住手腳,浪費自認的優勢,當然拒絕簽署。於是選戰激烈時就流彈四射,謠言滿天,民眾就心煩氣燥,反感焦慮了。
6點呼籲凈化選風
“乾淨選舉促進會”的各界有心人士,在會長柴松林教授帶領之下,僕僕風塵于各媒體,苦口婆心勸告媒體監督選舉,凈化選舉,其用心非常令人感佩;而且也明言:“唯有乾淨的選舉,才有清明的政治”。
該會並提出6點呼籲:消除賄選、清除暴力、反政策賄選、反浪費資源、反破壞安寧環境、推動公費選舉。我們呼籲全民奮起拒選惡質候選人,全力促成乾淨選舉凈化選風。
前5項當然是目前臺灣選舉最惡劣的現象。其實還不止於此,應該再加上:選擇性揭弊爆料、利用司法尚未定讞的弊案打擊對手、語言暴力、不負責任的含沙射影,以及誇張渲染特定事實等。
政黨媒體淪為幫兇
不乾淨選舉有兩個源頭:候選人及其政黨和有政治立場的媒體。這兩種源頭決定了臺灣選舉的負面性。令人最痛心的是打著新聞自由的旗號,卻濫用自由與權力為自己陣營塗脂抹粉,打擊對手陣營的媒體。
臺灣多的是這種媒體,完全不理媒體基本的尊重事實、公平正直、為公眾利益奮鬥的原則。於是,媒體加油添醋,更加激發政客的自我激昂和牙尖嘴利,對方惡聲至必反之,連鎖反應于焉激發,便更加不可收拾,社會風氣於是大壞,誰都自認為受害人,而競相裝可憐、惡罵對手。媒體扮演挑激者的角色,背叛媒體的原始精神,令人不齒。
民間提議公費選舉
媒體不再做個忠實的選舉報導者,而當競選的參與者,選邊選立場,是我們媒體墮落的表徵。政客沒有這種媒體的幫腔,是壞不到哪去的。政客與媒體狼狽為奸、沆瀣一氣、互為表裏、相互應和,選舉怎幺可能乾淨、清靜?再好的政客也經不起媒體的挑撥刺激。
公費選舉是個好主意,可以討論。歐洲有些國家就是如此,可以參考其利弊。
臺灣是民主新生兒,一切都在學習實驗中,不訪多試試。(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