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別拿鄭成功做“臺獨”護身符
時間:2002-06-06 10:09 來源:
最近一段時間,閩臺兩地都舉辦一係列活動,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四十周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當然是民族英雄;而他開發臺灣的歷史功績,更使他成為在臺灣最受敬仰的“神化”人物。
可是就是這麼一位“創格完人”(陳葆楨語),竟也有人拿來做“臺獨”的護身符。臺灣民進黨的姚嘉文近日散布有關“鄭成功三百多年前就在臺灣建立王國”的言論,引用鄭成功所述“東都明京,開國立家”,以圖證明“鄭成功在臺灣立國”的謬論。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歪曲和篡改,也是對兩岸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最大誣蔑。
鄭成功原名森,字“成功”是南明的唐王(隆武帝)給他改的。唐王還賜姓“朱”,因此閩臺百姓都尊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鄭成功懷著家國之恨(其母為清兵所害),起兵反清復明,這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必然會這樣做的。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愚忠”兩字來貶抑其愛國主義的精神。鄭成功正是本著這個精神,才在轉戰南方多年之後揮師臺灣。鄭氏在抵達臺南外海時焚香禱告:“本藩矢志恢復,念切中興。曩者出師北討,未奏膚功,故率我將士冒波濤,欲辟不服之地,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敢貪戀海外茍延安樂也。”很明顯,鄭成功並不像一些農民起義將領,要佔山為王,自立國家。姚嘉文之流要陷鄭成功于不義是辦不到的。
鄭成功向來自稱藩王,這也是明朝皇帝賜的,他有“延平王”的封號。藩王者,一方之鎮守也。他收復臺灣是為了反清復明,並不是要自己做皇帝。因此,終明鄭之世,皆奉明朝正朔,即使在永歷帝下落不明之後,鄭成功及其繼承人鄭經、鄭克、鄭克塽仍均沿用永歷之年號。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說,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回臺灣,都是一個愛國主義的舉動,這比起一些人胡說什麼“是外國人(日本、荷蘭)先到臺灣的”實在是判若雲泥。當然,到了清朝江山底定,需要祖國統一的時候,明鄭政權已經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這時施瑯出兵收復臺灣,則又是一個正義的行動。在這里,我們不能拿對現代人的標準來要求古人。就算清朝政府,最終也視鄭成功為民族英雄,建墓立祠予以紀念。而鄭成功開辟草箂,建設臺灣的豐功偉績,更是長留人民心間,單在臺灣,就有三百多座紀念“開臺聖王”、“延平王”的廟宇。
姚嘉文拿來做“臺獨”護身符的那幾句話出在鄭成功入臺之後頒布的“開墾章程”,章程的確在開頭說到“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這東都不就是明京嗎?開國立家,更是要在臺灣建立基業,重振明朝新天地。當時永歷帝已經流落南方,鄭成功還收留了不少朱明宗室在身邊呢。斷章取義,蓄意歪曲,暴露了“臺獨”死硬派的卑劣手法和醜惡面目,也揭示了他們這些人心懷異志,根本不是廣大臺灣同胞的同路人。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鄭成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功績長留兩岸人民心間,而那幾只嗡嗡叫的“臺獨”蒼蠅早晚要碰壁,要跌落坑渠,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來源:《澳門日報》
編輯:李艷波
編輯:system